呼兰河,是民国才女萧红的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呼兰河养育了萧红,而她笔下的《呼兰河传》让世人知道了这座北方小城,也看到了这座城曾经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说:它是一篇叙事的诗歌,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卷,一串凄婉的歌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于萧红生命中最后时光的《呼兰河传》,是她的自传,更是她对故乡的回忆和对童年的祭奠。

一、呼兰河人和呼兰河城如呼兰河一样,永远不变地缓缓流淌

一条呼兰河养育了呼兰河小城,这座城虽并不繁华却也富有生命。街道、货铺、学堂、挑担卖货的、街头的住户……构成了小城里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呼兰河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为活着而活着。春夏秋冬在呼兰河年复一年地轮回着,生活在这儿的人也就在四季轮回当中经受着生老病死的轮回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在萧红平静轻淡的笔墨里,呼兰河的每个生命如同呼兰河一样,日日夜夜都在缓缓流动,却至始至终都在朝着一个方向

二、沉静的语言批判了呼兰河人的愚昧和冷漠,呼兰河是沉重的

环境的闭塞,生活的单调,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呼兰河人的思想是愚昧和冷漠的。

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呼兰河人吃尽苦头,却没有人想起去填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吗?没有一个。”

萧红眼中的呼兰河人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参加娘娘庙大会,对鬼神的崇敬是远高于对眼前生命的关爱,封建迷信在这里是大行其道的。

着墨较多的小团圆媳妇儿的悲惨故事,酿成这悲剧不仅是小团圆媳妇婆家的恶狠和愚昧,还有那些的幸灾乐祸和的旁人,他们骨子深处冷漠和床木。

呼兰河千百年来的社会风气,萧红是无力改变的,只能借真实的文字来冷眼批判,沉静语言下的呼兰河在她心中是沉重的

三、对底层人命运的悲悯和对生命的敬畏,乡愁是萧红对人生的终极思索

在《呼兰河传》里萧红回忆了儿时的庭院,这是一个没落的地主之家,“荒凉”二字被反复提起。

而在荒凉的院落里,却住着一群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之人。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这群最底层的人是呼兰河的真实写照,呼兰河的生命是卑微的,却无时不刻都在挣扎着。

磨房里冯歪嘴子的故事,恰似呼兰河灰暗世界里的一道微弱的光。

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不顾父母的反对,冲破世俗的眼光和飞起的流言,不畏生活的穷苦与艰辛,自由恋爱而走到一起。

然而幸福却是非常的短暂,王大姑娘不幸去世,撒下两个孩子,旁人都认为冯歪嘴子算完了,他却选择了坚强的活着。

“因为他看见了她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的负着他那份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最底层的人用尽所有力气,卑微的活下去,是令人悲悯的,也是令人敬畏的。这些穷苦的人被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回忆着,也是飘浮半生的她对生命的终极思索

四、对祖父的怀念,也是对已逝童年的祭奠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在萧红的童年里,祖父是给她关爱最多的人。尤其生长在那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呼兰河,不被父母所喜爱,这份爱更是她少有的温暖。

在后园里种菜劳作,祖父是勤劳的;同情冯歪嘴、有二伯、小团圆媳妇等等穷苦人家,祖父是善良的;教萧红背诗认字,祖父是她文字上的启蒙老师。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当祖父逝去,后花园不在,童年时光一去不回。呼兰河埋葬了祖父,后花园埋葬了童年。漂泊在异地他乡,经历了岁月的风霜,那逝去的慈爱的祖父与无忧的童年,萧红只能在《呼兰河传》里祭奠。

《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至1941年,此时的萧红迁徙到香港,住在逼仄破旧的小屋,贫病交迫。

这也是才女萧红生命中的最后时刻,经历了半生的颠沛流离,感情的坎坷不平。故乡呼兰河在她的记忆深处却是那么的清晰可见,呼兰河,呼兰河小城,呼兰河的人,呼兰河曾经发生的故事,都如烟如云。

“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在《呼兰河传》里,呼兰河这座北方小城,是萧红的乡愁,却是整个中国的缩影;而呼兰河人的命运,民国才女的童年,也是当时整个中国人民命运的一个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