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在好莱坞大片里面经常看到一个熟悉的族群名字——维京人,那种凶悍、粗狂、垂肩的长发,手持利斧,身穿铠甲,头戴兽面头盔,所辖披靡的形象深入人心。如同这个样子:
这是在中世纪之前的古老维京人的典型形象,放在现在不合适,热兵器时代,不吃这一套。那么,维京人是不是就被冷落了呢,他们这种战神形象好像不打仗就可惜了。二战时期,希特勒手下有一支部队称之为维京师,是十大王牌里,排名第三的精锐。
该师组建于1940年12月,基干是一个主要以被占领国家的志愿兵组成的“德国”团。“维京师”第一次作战是在1941年6月29日作为南方集团军群的一部分在加里西亚附近向特洛普进攻。
1941年8月,“维京师”在第聂伯河为夺取桥头堡而战。很快,他们穿过了第聂伯罗夫斯克,奔向罗斯托夫。
1941年冬天,这个师撤至米乌斯河一线并在那里渡过了冬天的几个月。当1942年春天和夏天德军发起攻势时,“维京师”推进至高加索地区,是到过德军推进极限的部队之一。他们在高加索一直战斗到1943年春天,由于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不得不回撤。
“维京师”和其他师一样,编成部队经常发生变动。“诺德兰”步兵团被撤编,以和其他一些包含有斯堪的那位亚人员的单位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武装党卫队师。同样,“纳瓦”,一个爱沙尼亚单位,在1944年加入维京师,但又在同年撤编。
1943年10月,“维京师”的名称变为第5武装党卫队“维京”装甲师,成为又一个武装党卫队的装甲师。在1943年夏秋期间,这个师在哈尔科夫(Kharkov)和第聂伯河地区进行防御作战,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
当苏军在1944年6月发起他们旨在冲向德国边界、消灭中央集团军群的大攻势时,“维京师”是许多被包围师团中的一个。他们被包围在“切卡西口袋”,而且是包围圈中唯一的装甲部队,担当起了突围时的“装甲矛头”。
那时,另一个外籍部队单位“沃伦涅”(说法语的比利时人)也划归该师指挥。尽管整个部队最后还是设法冲出了包围圈,但损失了全部装甲部队和大量的人员和装备。
残存的人员和装备被临时编成一个战斗群,很快被送到波兰以组建新的第5武装党卫队“维京”装甲师。在整编的同时,苏军已经推进到维斯瓦河畔和波兰的华沙地区。
“维京师”和第3武装党卫队“骷髅”装甲师以及陆军第19装甲师一起进行了阻止苏军前进的拼死努力,将苏军制止在华沙城下,使其回撤过维斯瓦河,并将战线的僵持一直维持到了1945年1月。
“维京师”于1944年12月从华沙前线撤下,立刻被运去南方参加布达佩斯解围战。为了解救被围的45,000德军,“维京师”向前推进了两周,但由于苏军的强大兵力和资源优势,始终未能达到目的。随后该师在布达佩斯以西进行防御作战,逐步退到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直至1945年5月向苏军投降。
无论是古代的维京人,还是希特勒的维京师,看上去强悍无比,好像是战争之神的无敌气概,但战争本身具有的残酷性和大势所趋的必然性,让这些维京人也是无法超然出去的,选择希特勒的维京师,最终难逃覆灭的命运,向盟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