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戌本《红楼梦》卷首有五条凡例(又题《红楼梦》旨意),独立成文,并未编入第一回正文,而通行本只收录第五条,且文字略有出入。这值得读者去关注,故在阅读正文之前,先要理顺五条凡例。何为凡例?语言学家王力(1900—1985)认为“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而后世一般把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叫凡例,多放在书的正文之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凡例第一条,主要剖析了《红楼梦》的四个书名来由。《红楼梦》意在“总其全部之名”,如:贾宝玉做梦游幻境之时,警幻仙子让其欣赏《红楼梦》十二支曲;《风月宝鉴》意在“戒妄动风月之情”,如:贾瑞因贪恋王熙凤而病重之际,跛足道人持镜子风月宝鉴而来;《石头记》缘起“自譬石头所记之事”,如: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之时,把石头所记的红尘历练往事抄录问世;《金陵十二钗》是因三册金陵十二钗,如:正册、副册、又副册中的三十六个女子正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

凡例第二条,简要地告诉读者不要纠结这个故事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因为作者压根就没有实写,“不欲着迹于方向”,“避其东南西北四字”,全用曲笔,或曰中京,或曰上京,或曰神京。目前,我们自然知道这个故事主要发生在南京和北京两地,正如“无朝代年纪可考”。

凡例第三条,意在为作者辩解,生怕读者误会了作者,“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曹雪芹并非胸无笔墨,而是有苦难言,罪臣之后的身份让他既不敢、也不能把实情和盘托出,唯恐罪上加罪,再无翻身之地。

凡例第四条,意在为作品洗白,生怕惹怒了朝廷,文字狱可不是闹着玩的,“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语易深信,曹雪芹生前批阅整理了一百二十回,至于后四十回为何未能完整地流传于世,主要因为当时的舆论环境已经高度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凡例第五条,广泛见于通行本,主要引述作者的两段话语(详见文末),以明晰作者的写作根由及意图,进而再次提醒读者——“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作者自称“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如今“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愧则有馀,悔又无益”,“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最后的七言律诗独存于甲戌本,非曹雪芹原笔,亦是脂砚斋所写,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与文本。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显然,这篇凡例是评阅者的评点,而不能认定为是作者的文字,虽然文中有大段的引述作者之语。因为其行文语言和内在逻辑都是以读者的口吻来书写的,这就像如今有的作者写了本书,非得找个人写代序一样,而代序者又大多和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厚友谊。

正如周汝昌(1918—2012)在《石头记鉴真》一书中所说:“通部评语都在赞美书文,赞美作书人。针对‘作者自云’须眉不如裙钗之说。才有七律‘谩言红袖啼痕重’之句,有所分辨,有所谦抑,有所推崇,以批书人的身分来说话,说是批书人之作,恰如其分。作者自己是说不出这种话,是作不出这样的凡例来的。说得出作得出的是还有谁呢?只有一个批书人脂砚斋。”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何况曹雪芹是个没落贵族的落魄王孙,他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在“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后,毅然拿起了手中的笔,凭借“聪俊灵秀之气”,耗费十年时间去追忆与忏悔,为世人留下了一部旷世奇书。读者虽有迷雾重重之感,但依然可以透过文本,精读细悟,析毫剖厘,去伪存真,探寻作者隐去的真事和存下的假语,假以时日,必能回答“谁解其中味”之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附录

1.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2.又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yù)甘餍(yàn)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chuǎn)蓬牖(yǒu),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链接 target="_blank" data-link="163outLink">链接:没落贵族的落魄王孙,曹雪芹的追忆与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