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很多诗歌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尽想象和夸张。

例如《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夜宿山寺》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他曾为一个幽州的寡妇写下一首诗,其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被誉为“最夸张的雪诗”。

这首诗名为《北风行》,全文如下: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前,当时的李白漫游天下,到了幽州一带。

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个丈夫战死沙场的妇人,有感于对方的悲惨遭遇,李白便写下了这首诗,道尽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普通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中多用夸张的手法,语出惊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水平之高令人叫绝。

诗歌开头便引用神话典故,营造了幽森凄冷的氛围。

根据《淮南子·墬形训》记载在北方极寒之地,住着一条烛龙,它常常依靠视瞑和呼吸来区分昼夜四时,“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虽然这是荒诞的神话,不足为信,但是却为读者呈现出了一种幽冷的画面,为后文的写尽抒情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的四句便是环境描写。

为何这里连阳光都照射不到?只见凛冽的北风呼啸而来。

大片大片的雪花,宛如一张张竹席,飘落在轩辕台上。

这四句的意境极其开阔,将燕山的寒冷写到了极致。

尤其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历来被视为夸张的典范。

后来鲁迅先生就极其赞赏这两句诗,既有夸张的成分,又有一点事实的铺垫,这才是最高明的“夸张”。

燕山苦寒,所以“雪花大如席”,看似不可能,却又是合乎情理的夸张,倘若换成南方的海南,广州这些地方,恐怕就不会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显然李白是深谙夸张的精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幽州雪花之大,之密,营造了一种极其寒冷的意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的四句,主人公幽州思妇出现了。

这个可怜的思妇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整天愁眉苦脸的。

她常常倚着门望着过路的行人,想到那还在苦寒之地征战的丈夫,心中凄苦到了极点。

诗人这里没有说长城有多“苦寒”,但是从前四句的环境描写可以窥见一二。

北风怒吼,雪花大如席的幽州已经十分寒冷了,可是长城却更苦寒,可见环境是有多恶劣。

接下来依旧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她的丈夫提着宝剑远赴边疆,墙上只留下了一个的虎皮箭袋。

箭袋里插着一枝白羽箭,上面落满了尘埃,结满来往蜘蛛网。

这四句看似简简单单的描写,却将丈夫的英勇形象、思妇深切的思念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原本征人思妇已经很悲凉了,可是接下来笔锋一转,思妇瞬间就成了寡妇。

妇人望着墙上的箭久久不曾回神,箭所在,可是良人却永远也回不来了,他已经战死沙场了啊!

既然人都不在了,那么这箭留着也没用了,还不如毁了吧。

短短四句,将妇人的离愁别恨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伤感。

从一开始的等待,到后来的绝望,诗人一步步突出思妇心中的苦痛,最后不禁发出了“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的感慨。

黄河再深再广,也能用泥沙填塞,可是她的愁恨却像这无边无际的风雪,永远没有尽头。

“黄河捧土”原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诗人却说即使这件事发生了,思妇的恨也难解。

由此可见,这思妇的幽怨悲愤是到了何种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极尽夸张,水平之高令人叫绝。

尤其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堪称“最夸张的雪诗”。

后来邢昉在《唐风定》评价这首诗:“摧肝肺,泣鬼神”,恰当极了。

不知你是否也喜欢李白的诗歌?欢迎一起来讨论哦。

- END -

作者:凯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