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历大年三十,北京的路况十分顺畅,从方庄的家抵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抢救中心大楼,王武超只用了20分钟。他匆匆走上二层办公室,熟练地脱下外套,换上了白大褂,戴好N95口罩、护目镜、帽子,一样没少。保证各项防护工作都做好之后,他匆匆走向电梯,准备开始查房。等电梯时,他看了一眼手机,正是除夕夜的晚上6点。

除夕一整夜保持手机开机

2004年从北大医学部毕业之后,王武超就一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一干就是15年。今年是他第四次在除夕夜当班。在王武超刚来医院的那几年,除夕医院病人很少,北京人讲究除夕不看病,有病也要扛着过了年,近些年,这个观念已经被逐步摒弃。不过,因为新型肺炎疫情,这个除夕夜,来急诊科的人又比平时少了些,但身处抵抗疾病的第一线,王武超和他的“战友们”丝毫不敢懈怠。

作为值班组长,王武超所要做的就是随时在一层抢救区、三层各科诊室和五层的重症监护区来回查房,包括巡视在医院内滞留的重病患者。从除夕夜6点一直到大年初一早上8点,他要随时保持手机开机,一旦有紧急情况,他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

位于五层的重症监护区里,40余张床位几乎都被占满了,里头大部分都是重症病人,有大面积心肌梗死的、脑梗合并肺部感染的、猝死后生还的、肾功能不全的等等,需要医生随时监护。询问用药情况、看体温、问血压……王武超说,晚上主要就是查看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再根据情况适度调整治疗方案,查房的间隙,他还要随时跟家属解释病情,安抚情绪。

面对疫情脑子里紧绷着一根弦

如今,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数量还在刷新,各级医院处于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北大人民医院内,严密的防护工作早已开展。从患者进入急诊分诊台,护士就要仔细询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如果发烧或有武汉接触史的病人会先转诊到发热门诊做感染筛查。如果有危重患者,急诊科会第一时间接诊,给予对症的支持治疗,并最大限度保证院内患者的医疗安全。若是出现疑似病例,应急预案随之启动。

在病房巡视的间隙,王武超时刻密切关注着手机里的新闻和医院的通报。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提高了警惕,脑子里时刻紧绷着一根弦:全体医生更换了全新的刷手服,不管是分诊台的护士,还是各诊室接诊的医生们都已经全副武装,除了必备的N95口罩、一次性防护衣,还戴上了防护面屏。每次一接诊完,都要双手消毒。院内用医用级别的消毒液擦地,所有医疗工作区都有紫外线灯……

面对疫情,王武超的想法很简单:“医生冲在一线是天然的职责,你干了这个工作,就是要冲上去。”

病人一句谢谢顶过一百次挨骂

“急诊表现的最多的是三个字,急、多、重。”王武超说,急,就是患者的病情急迫、心情急迫,医务人员对患者快速处置的也很急迫。多,则是患者多、病情多、所覆盖的科室也多。重,顾名思义,突然而来的重症,患者首诊往往会选择急诊科,我们也要能给予最基本的正确处置。

从业这么多年,王武超没少挨骂。但他认为,“医者仁心”不是一句假话,每一个穿白大褂的人都希望病人健健康康地从医院走出去,每个大夫都有好的初衷,但不一定能获得好的结果。不过,他也总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与病人进行充分的、有效沟通。

“病人对你说的一句谢谢、一个鞠躬,能顶过一百次病人指着你鼻子骂。”王武超在一线工作多年,这也是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的动力所在。

在病房巡查了1个小时15分钟,王武超才有时间回到休息室。手机里几十条消息,全是亲戚朋友发来的过年祝福,不过,每一句祝福的最后,都多了一句真切的嘱咐,让他千万要保护好自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