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经常会听到“拼爹”这个词,事实上,作为名人的后代,享受耀眼光环的同时,也负担着巨大的压力。

周海婴作为大文豪鲁迅的儿子,自然有许多人关注着他,甚至以他父亲的标准,为他贴了许多的标签。

他幼时因患上哮喘而不能正常的接受教育,人们便觉得鲁迅的儿子连课都跟不上;自己争取合法的权益,也被世人诟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光环下的压力

如果说人心里的成见是一座大山,那么世俗眼光的标签便是一道枷锁。

人们总是有一种固化的思维,认为鲁迅的儿子就应该成绩优异,既写得了好文章,又淡泊名利,是钱财如粪土。

可事实是,周海婴并不喜欢文学,更不擅长写作,小时候背古诗文就十分困难。

他们关心的不是周海婴,而是鲁迅的儿子,因此才会对其怀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一旦周海婴达不到这个期望和要求,便有各种流言蜚语。

他从小体弱多病,上学的时候患上了哮喘,不得已停止了一段时间的正常教育,在家修养。

在很短的时间里,关于周海婴的传言就有许多的版本,最后一传十十传百,传言演变为鲁迅的儿子竟然跟不上学校的课业,而人们也信以为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外界的种种传言,小小年纪的周海婴感到压力很大,最后只得自嘲说,母亲难产时自己被产钳夹坏了脑袋。

表面上看,他懂得自我安慰,而背后的心酸和无奈,只有自己懂得。

周海婴从小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鲁迅却并不像世人一样要求儿子,他只希望儿子可以开心成长。

正是有了父亲这样的期望,周海婴的生活才有了一丝的光亮。

二、生活受到的约束

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的生活自然不能和普通孩子一般。因为父亲的离世,他的童年过得十分艰难。

周海婴七岁的时候,父亲便离开了。此后,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

当时社会动荡,时局混乱,母子两人的生活十分不易。由于鲁迅的特殊身份,他们更要承担不同于常人的压力。

母子俩住的地方,时刻有假扮贩夫走卒的特务盯梢,监视许广平和周海婴的一言一行。小小年纪的周海婴,就活在巨大的恐慌之中。

为了安全,母子俩辗转到了香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由于周海婴喜欢无线电技术,便学习了相关知识,在家里架了天线玩。

几天后,他就被要求将这些东西拆掉。因为这些东西太引人注目,怕被人盯上。

周海婴十分不舍,却也只能服从命令,将那些东西拆掉。

有一段时间,他喜欢上了桥牌,不久后,便有“鲁迅的儿子不好好读书,一心打桥牌”的传言流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因此事,上级专门找他谈话,让他专心读书,不要沉迷玩乐。

这些约束让周海婴感到十分痛苦,就因为自己是鲁迅的儿子,所以自己处处受到约束,活在世俗眼光的枷锁之中。

三、不畏世俗,冲破枷锁

周海婴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父母并不要求儿子多么优秀,而是尊重儿子的选择。

看到儿子痛苦生活着,许广平鼓励儿子作出改变。她告诉周海婴,鲁迅早就说过:

孩儿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身居风口浪尖,才更懂得平凡可贵。说到底,鲁迅只希望儿子过得开心快乐而不是像自己一般,一生沉浮。

在母亲的支持下,周海婴有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他遵从自己的兴趣,一心研究无线电技术,最终成了无线电的专家,还涉猎了摄影领域,生活过得充实而又丰富。

世人觉得,周海婴必须像他父亲一般,不爱名利,而他却决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父亲所著的文学作品,自己本该是版权费的合法继承人,但是自己却并没有享受权力。

因此,周海婴就父亲的稿费支配权的问题,和人民日报打起了官司,要求对方将父亲的稿费归还。

这场官司打了许多年,最后以周海婴胜诉结束。通过这场官司,世人便给周海婴贴了“爱钱”的标签。

可以说,世人的种种标签,各种流言蜚语,曾经压的周海婴喘不过气来,好在,最后他终于活成了周海婴,而不是“鲁迅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