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耗费了近十年去洗刷“十重门”耻辱,与公众建立的亲密关系,被一个炫耀特权的傻白甜和“大奔门”轻易就打碎了。

感谢这种肆无忌惮地毫不掩饰特权感的傻白甜,暴露了故宫的后门,让公众看到了有些人竭力想向舆论掩饰的后台。这就是特权的悖论,一方面特权需要保持某种隐秘性,背着普通人,闷声大发财,避免激起公众愤怒;另一方面,特权又需要适度向他者暴露,以炫耀所引起的羡慕目光,去滋养那种特权满足感。一个老奸巨滑的特权享有者,也许能在隐秘与炫耀间保持某种微妙平衡,而一个傻白甜,则没有这种禁忌感,得瑟欲冲昏头脑。呵呵,公众最喜欢这样的蠢货了,没有这种蠢货,舆论场会少多少欢乐,反腐会少多少线索!

说好的“严禁开车进故宫”呢?说好的“文化尊严”呢?面对开大奔狂故宫得瑟的女子和汹涌的舆情,故宫虽然很快道歉了,但这种貌似由道歉机器人写成的通稿,真的一文不值,空话、套话和官话中,公众读不到半点儿其所说的“痛心”和“诚恳”。像极了国航那句“我们抱歉地通知,你乘坐的航班因特殊原因延误不能按时起飞”。

看看这个不足百字的文本:针对今日有网民发布周一开车进入故宫事件,经核查属实。故宫博物院对此深表痛心并向公众诚恳致歉。今后,我院将严格管理,杜绝此类现象。感谢社会各界对故宫博物院的关爱与监督。――经核查属实,然后呢?怎么调查了?怎么属实了?“事实”是什么?好一个“有网民发布”,这是一个“普通网民”吗?这网民是开车私自擅闯故宫吗,还是有人放进来的?如果是私自擅闯,那故宫的安保真是纸糊的了,如果是有人放进来的,那是谁放进来的,违反了什么样的规定,依规应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对这些,一个字的解释都什么,就直接过渡到“痛心和诚恳”了,表演好失败。避重就轻,转移话题,轻描淡写,这是哪门子的诚恳?没有通报调查结果,也没有进行相应惩罚,就直接到了“今后,我院将严格管理”――别啊,怎么就今后了呢?这事儿还没完呢,这人是谁?不知道。谁放进来的?不知道。该作什么惩罚?抱歉,没有。这一切稀里糊涂不明不白,今后怎么能够“杜绝此类现象”。如此敷衍的道歉,机器人都不敢这么写。

故宫这几年苦心树立的亲民形象,就这么垮塌了。还记得2011年故宫十重门事件,故宫深陷各类丑闻“门”。先是发生展品离奇失窃事件,被公众称为“失窃门”;紧接着在公安机关神速破案后,故宫博物院赠送北京市公安局的锦旗上,却赫然将“捍祖国强盛”的“捍”字错写成“撼”字,闹出“错字门”。接着是“会所门”、“哥窑门”、“瞒报门”、“封口门”、“门票门”、“古籍门”等等,让故宫形象大伤元气。此后故宫痛定思痛,做了一系列重塑形象的工作,这几年以各种创新方式打造故宫的亲民和开放的形象,赢得了众多粉丝。故宫与公众积极互动,堪称某种蜜月期。

一张傻白甜在庄严的故宫前炫耀特权的照片,打破了这种蜜月期,让故宫这几年努力建立的那个前台形象光环受到冲击。如果故宫诚恳道歉,如果这只是偶然个案,如果故宫能以行动向公众证明自身有清理门户的能力,公众情绪本不至于继续发酵。但这样一个充斥着空话套话的道歉,写满傲慢、敷衍、毫不在乎,只会加剧公众的反感。

故宫方面可能很不以为然,一个网友开车进故宫了,这算多大的事儿啊,下不为例,就行了呵。这真不是一件小事!看来,故宫完全没有读懂公众愤怒的原因,没有理解这一次舆论为何“小题大作”。

当下公众正处于某种公平敏感期,总是焦虑于公平的制度得不到保障,有人凌驾于制度之上。近来这一波对学术期刊的扒粪热潮,就是这种焦虑的表现。故宫在国人心中更有一层特殊的象征意义,在这个特殊的场所,那张炫耀特权的照片,触动了那种公平敏感。

故宫这几年之所以成为国民文化偶像,经常在朋友圈成为公众打卡的地方,元宵,中秋,春日,秋色,雪后,以各种方式刷屏,正源于其“从皇权回归民权”的文化象征意义,与公众亲切互动,让平民产生了一种亲切的文化归属感。过去,这里象征着皇家特权,是私人的地盘,平民被排斥在外,而在当下这个打破封建特权的平权时代,故宫已成为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景点,皇权成为历史,特权成为供平民观赏的遗物。

而在一个有着如此特殊象征和文化尊严的地方,竟有人以这种方式炫耀特权,张扬的大奔,得意洋洋的表情,既侮辱了故宫的文化尊严,也侮辱了公众对故宫的文化亲近感。从近年来一系列舆情可以看出,民众对那种“公地沦为私家园林”的特权倾向极为敏感,眼中揉不进半粒沙子,这是公共领地,不是网红、商家、明星、特权者撒野的地方。从敷衍的道歉看,故宫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