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娟
剪刀戳破嘴、泼开水、毒打到全身骨折……
是不是被这些暴力震惊到了?
究竟是有多大的深仇大恨,要对一个9岁的小女孩下如此毒手?
真相是,施暴方竟然是女孩的亲妈。
事发前几天,老师上课时发现自己9岁的学生胳膊受伤。
追问下,女孩才哭着说,她身上的伤全部是被亲生母亲毒打所致,母亲还用剪刀戳她的嘴。
老师报警后将女孩送到了医院,才发现她全身各处都有大片皮肤烫伤后的疤痕,几乎没有一块好皮肤。
最让人心痛的是,女孩妈妈给警方的理由是:「这个孩子的性格太倔了,我们已经教育过她很多次,她还是不听话,我觉得打她是对的。」
直到被捕,妈妈始终都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并没有做错什么。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狗十三》里,爸爸对女儿训斥和责打后,那一句洗脑式的话: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这番话让人毛骨悚然。
有一种暴力,假以「爱」的名义
出租屋内,一家四口正在吃午饭。母亲嫌弃大女儿吃饭慢,拿起一根铁棍殴打她近1小时。
期间女孩父亲多次要送医,均被妈妈阻止,自己还被打了耳光。
女孩就这样活生生地被亲生母亲打死。
此前,该母亲还曾将女儿的耳朵拧到溃烂。
难以想象,每次殴打,女孩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绝望。然而狠心的母亲却认为,打她是为她好,让她改掉坏毛病。
兰迪·班克罗夫特在《有一种伤害,以爱为名》一书中表示:
施虐者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且已经扭曲了对爱的看法,这种人爱的往往是一种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状态。
有多少人正在假以「爱」的名义施行暴力。这种「满口是爱,却面目狰狞」的样子,只是单方面宣布的特权,被施以残暴的逻辑而运行着。
韩国电影《小委托人》中,继母因为弟弟不会用筷子,将食物弄到餐桌上,对他进行毒打。
怀疑姐姐报警,就连姐姐一块打。
暴力事件能连续发生,爸爸的话道明了真相:「我自己的孩子,外人管不着。」
继母的暴力一直在进行,最终将小男孩打死。他们假借爱的名义,说得冠冕堂皇:「我承认是打过几下,但我也是身为母亲,在教育孩子,想让他们认识到错误。身为妈妈,自己孩子做错了打几下都不行吗?」
在他们的逻辑里,父母为了管教孩子,怎么打骂都很正常。
打你是为了你好,为了让你进步。
但打了就是打了,不要借为你好的说辞,来掩饰自己暴力的事实。
《但丁密码》中写道,人类最残暴的罪行都是以爱之名,但这都不是爱。
无论什么时候,暴力都不是爱。它在法律层面是犯罪,在教育层面是对孩子的毁灭性打击。
把暴力与爱和关心混淆,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在暴力中长大的孩子,最让人心疼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小时候被家暴的小孩都还好吗?
里面的回答让人触目惊心。
有被爸爸拿门夹脑袋的;
有被妈妈揪耳朵揪到耳鸣,腿上永远是黑青的;
还有人被妈妈用高跟鞋踹腿,指甲盖掐肉,一巴掌扇到鼻血直流,滴到了沙发上,却担心污染了沙发,一声不吭赶紧去清洗被血染了的沙发巾和袜子。
暴力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烙印让人心疼:
无法正常和人相处,无法相信,并且很多思想和大众格格不入,爆哭,敏感,「恨」字贯穿了一生。
成年以后,性格中始终有胆怯、敏感甚至刻薄的成分,虽然整体上「还算是个好人」,但「本来可以变得更好」。
《我是演说家》中,38岁女导演黄莉在舞台上说起了自己的童年。
成长过程中,她长期遭受亲妈的家庭暴力,即便是灯泡坏了,母亲心情不好,她也要遭受一顿毒打。
这段经历也导致已经38岁的她,不懂如何去爱,每一段感情都无疾而终,依然单身一人。
不仅如此,也让她一直扭曲自我认知,觉得自己是有罪的。
她把母亲所有的不幸,都怪罪到自己身上,她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这种深深的负罪感紧紧捆绑住了她。
班克罗夫特说,在施虐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相信虐待是得到爱必须付出的代价。
从本质上来说,孩子最想得到的还是爱。
而这种「爱」,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也许你觉得,偶尔发发脾气,打上两巴掌,踹上几脚算得了什么?下次他就长了记性。
可对于孩子来说,身体上的伤疤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消失掉,但心灵上的阴影却很难愈合。
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自己快40岁了,父母从未打过他。
曾经,他以为是自己比较懂事的缘故,可后来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发现,不是自己太懂事,而是父母用尽了洪荒之力去克制。
对孩子来说,你就是他的全部
前不久刚发生的一个新闻,7岁男孩被亲妈虐待,不仅拿菜刀划,拿电线勒,还用棍子把腿打肿到连路都走不了。
视频里,男孩浑身上下的疤痕,看得人触目惊心。
但是当记者问男孩恨不恨妈妈时,孩子却说:「当时很疼很恨,但我还是离不开我妈妈,请你们别抓走她,要不然我就没有妈妈了!」
对于孩子来说,宁愿被虐待,也不愿意失去妈妈。
那些嘴上说着为孩子好,却在行伤害之实的妈妈们,听到这句话,内心会不会有波澜?
想起日剧《为了爱》中的一幕,男孩是妈妈情感受挫时的出气筒,妈妈用各种方式伤害他,而男孩为了得到妈妈的爱,忍受着这一切。
当母亲伤害他之后,对他说:「对不起,我对你这么残忍。」
男孩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却在问妈妈:「妈妈,你爱我吗?」
妈妈亲吻着男孩的额头说:「我比任何人都爱你。」
这个情节真让人难过。
孩子最渴望的就是母爱,都说母爱是这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其实,有一种爱比母爱更温暖,那就是孩子的爱。
作家刘瑜曾说过:「父母是要感谢孩子的,是孩子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尽情的爱——那是一种自由,不是吗?」
父母的爱总是有保留的,有条件的,但孩子对父母的爱却是无条件的。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你就是他的全部。
那个被你用「爱」伤害着的孩子,其实最无辜。
每一位妈妈,都是孩子出世前精挑细选的。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孩子在健康温暖的家里,平安顺遂地长大。
作者:文娟,常常母爱泛滥的幼师一枚,用爱心面对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