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受难的国度》是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所写,这本书获得了美国史学界的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在美国历史学占有重要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本书中展现了美国内战前后人们心理与社会的发展脉络,作者描写了无数的个人经历,用这些个人的经历渲染出种族问题、正义性问题,进而上升到整个国家的高度,渲染出危险而悲凉的气氛,给人以凝重之感。

在这本书中作者也对一个矛盾已久的问题进行了说明。许多信奉天主教的人民和国家,在战争来临之时却坚持杀戮。

以美国内战为例,当时南北双方绝大部分士兵信奉基督教,而在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却反对杀生,他们是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的呢?

宗教与战争的矛盾,可以进一步阐释为“杀戮”与“以身报国”之间的矛盾。

杀戮明显违背了《圣经》的律法,但

在南北战争(美国内战)中,基督教的牧师们却塑造着杀戮不被上帝认可,但正义与防卫的战争可以免除杀戒约束的准则

。在这种条件下,南北方军队都在自己认为的所谓正义下进行杀戮,并且将上帝作为自己的精神之托。双方在战争中寻找宗教上的“正义”,并以“正义”给予自己心理安慰,从而达到“暴力合法化”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合法化”这个概念用并不十分恰当,在这里不妨称之为“暴力合理化”。毕竟

“正义”只是战争双方为争夺战争舆论塑造的理由,具有主观的特性

,“合理”更加符合这种相对主观的色彩,又可指基督教的义理。不过

这种杀戮的合理性只是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被部分牧师所定义的,并不能被所有基督教信众所认同

因此即使当杀戮在战争的参与者眼中合乎基督教的教义,但在部分外人(包括后人)眼中,这些战争的参与者仍然“丢掉了人性”。也就是说

战争在部分基督教的信众眼中仍是与《圣经》相悖的,而认为战争具有合理性,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在美国南北战争之中,杀戮使人们的精神与最原始的野蛮得到了释放。它使人长期处于巨大的压抑之下,以至于产生了心理上的麻木与畸形,或者是说野蛮的回归。战争扭曲了人性,使人的天性得以充分的展现与发泄,而战斗装备和技术的进步则继续加深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以后人的眼光客观来说,战争的行为无疑背离了《圣经》最初的理想,而牧师们对战争的掩饰是在塑造战争正义性上的努力。通过对战争的掩饰,也能使士兵拥有战斗的信念,从而获得更大的优势。

在书中,福里斯特批评战争是一种“违背人性的,背离文明的存在方式”。

在公众对战争的恐惧和反感下形成了一种准则,那就是战争的参与者必须为自己寻得正义。或许战争中的双方一开始寻求正义只是为了一种旗号,但在战争的进行过程中,这种被塑造的正义很快就占据同化了他们自己的内心,认为自己的行为的确带有正义性。

这种“正义”存在于战争的始终,是自我慰藉与获得认同的工具。

战争是沉重的,即使交战双方在战争中为自身塑造了正义性,仍不能掩盖战争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战争参与者看来,战争与《圣经》并无相悖之处。而在后人看来,战争却是对《圣经》精神的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