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与赵令畤意气相投,除了来自对赵令畤治才的欣赏,应该也来自对其文学才华的赏识。

当时在颍州的同僚部属大都是他的至交好友,除赵令畤,还有被后人称为“苏门六君子”的州学教授陈师道,恩师欧阳修的两个儿子欧阳棐与欧阳辨。

他们几人经常聚在一起,有时泛舟颍水和西湖,有时月夜听琴,更多的时候则是诗酒自娱。

因为陈师道不好饮酒,欧阳兄弟又不爱作诗,每次聚会苏轼和赵令畤都会使出浑身解数,“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倒也平添不少乐趣。

可见,颍州诸人中能饮酒、能作诗,能和苏轼相得益彰的唯有赵令畤。或许因为有了赵令畤,苏轼在颍州虽只半年,却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丰产期,共约创作诗歌60余篇。

离开颍州改任扬州后,苏轼在写给赵令畤的信中写道:“宦游无定,得友君子,又复别去,怅惘可量。数日,窃想起居佳胜。到寿淮山,渐有佳思。懒不作诗,亦无人唱和也。乍远,万万自重。”

“懒不作诗,亦无人唱和也”,可见,哪怕如苏轼这样的一位天才诗人,创作热情的激发和碰撞,也离不开像赵令畤这样可与其诗酒唱和的诗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也确实非常喜欢赵令畤。元祐六年十二月,苏轼为赵令畤改字“德麟”,并作《赵德麟字说》阐释其意,极力赞扬赵的才能并勉励他在如此大有作为的时代施展才华、有所作为。

苏轼除了专门为其作《字说》,还作《秋阳赋》、《洞庭春色赋》二篇,还曾多次上奏朝廷举荐赵令畤。

要知道,当时的苏轼在文坛早已是一代文豪、闻名遐迩,在士林可谓明星一般,他的诗文一经问世常被人争相传抄,因此这几篇文章对扩大赵令畤在士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宋鹤了翁在《鹤山题跋》中言:赵德麟始以僚属受知与苏公,有《字说》与《秋阳》、《春色》二赋,世之贤德麟者以此。

可见,当时的士林之所以看重赵令畤,与苏轼对他不遗余力地赞誉和宣传是分不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对赵令畤的喜爱确实也是发自内心的,他在给赵令畤的书信中这样写到:“钦服下风,为日久矣。迟暮相从,倾盖如故。非独气类自然,抑亦夙昔缘契。”大意是:对您的仰佩,业已很久;我和您晚年相交、一见如故;不只是意气相投,也因为昔日有缘分。

书信中他们互相关心对方的生活起居、互赠诗词、礼物,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在信中对赵令畤写“见念之深,正如怀仰之意”,见您念我之深,正如我怀仰您一样;“数日不接,思渴之至”,数日未见您,思念渴慕之极;“纷纷尚未暇往见,思企之极”,天天忙得还没空去见您,思念企仰到了极点。

这样的文字,今日用于许多情侣之间,怕也是极致了。

赵令畤一生也十分感念苏轼的知遇与提携。苏轼半年后改任扬州知州,对颍州的清游唱和念念不忘。赵令畤也回信表达希望能追随苏轼到扬州一起工作,甚至想寄居扬州。

后来,在苏轼的举荐下他们有幸在京共事了一段时间,随后苏轼被贬英州、惠州、儋州,赵令畤也因与苏轼关系密切而受到“罚金”处理,赋闲十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结束贬谪生涯北归至常州时不幸病逝。

在其病逝后,赵令畤在所著的《侯鲭录》中,记录最多的是关于苏轼的,多方面反映了苏轼为官、为人、言行和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苏轼自适、达观、诙谐、睿智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形象。足见其对苏轼的怀念深重。

赵令畤的诗文至今留存很少,而词则有数十首传世,其中一首《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中有“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之句。

笔者看来,或许赵令畤心中,那冷艳明沙水的梅花便是他自己,而那可与梅花相知相伴、如明月般高绝孤悬的,便是莫逆之交苏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