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于2019年10月中旬的“重庆大学赝品博物馆”风波已过去三月。2020年1月9日,南都记者向重庆大学宣传部门了解调查进展,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学校仍在调查中,“暂时没有新情况可以同步。”

1月9日,重庆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暂时不回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单位暂时没有接到相关信息,“建议还是先向学校了解情况。”

在这三个月里,主要捐赠者吴应骑被指“假教授”“卖假画”,起诉前同事林木侵犯名誉索赔百万。林木则回应称将在1月16日前向法院提交相关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庆大学博物馆。

三月后调查进展:仍在闭馆核查中

据南都此前报道,2019年10月14日,微信公众号“江上说收藏”发布文章《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指出,馆内陈列“多了两匹马”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使用电镀工艺制作的迷你版轺车”、标示商代兽面纹牛鼎的纹饰“似兽非兽、似牛非牛”。

10月15日,重庆大学通报称,目前已成立专门工作组,将对前述文章反映的问题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随后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均向南都记者表示已介入调查此事。

1月9日,重庆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暂时不回应”。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单位暂时没有接到相关信息,“建议还是向学校了解情况。”

南都此前实地走访发现,10月28日,一位正在重庆大学博物馆附近教室上自习的学生向南都记者表示,半个月前他出于好奇曾来参观,当时有工作人员告诉他“上午不开放,只有下午才能进。”不过,此后这个博物馆再也没有对学生开放过。

12月31日,博物馆主要捐赠人吴应骑的女儿吴晓妮向南都记者表示父亲也仍在等待重庆大学调查结果,“我们也还在等学校的调查结果,一切以校方为准。”

2020年1月2日,“江上”告诉南都记者,他也在等待调查结果,“我已经收到了捐赠者吴应骑的律师函,不过我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2020年1月9日,重庆大学宣传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回应南都记者,“暂时没有新情况可以同步。”

捐赠者:起诉前同事侵犯名誉索赔百万,仍在等待校方调查结果

2019年12月31日,博物馆主要捐赠人吴应骑的女儿吴晓妮向南都记者确认,10月底父亲认为前同事、四川美术学院原教师林木实施对自己的名誉侵权行为,已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礼道歉并赔偿100万元,“所谓‘假教授’和‘卖假画’的说法都是造谣中伤。”

10月20日,博物馆展品主要捐赠者吴应骑的前同事、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林木教授公开表示,1997年前后吴应骑的画廊售卖傅抱石假画,被买画者告发。他为此写了《假教授卖假画》一文,“在包括我在内几十个教授联名举报的情况下,吴应骑被免去主编职务,后来去了重庆大学”。

林木收到的民事起诉状。

12月30日,林木向多家媒体表示他已于12月29日收到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寄来的司法文书。应诉通知书显示,该法院已受理吴应骑诉林木名誉侵权纠纷一案。

起诉状显示,林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以及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其“卖假画”、“因卖假画被就地免职”、“有前科”、“假教授”、监守自盗名画等言论。该言论与事实不符,使得吴应骑的社会评价降低,名誉权受到侵害,造成了精神损害。对此,吴应骑要求林木删除在微信号上发布的《林木声明》,在微信号及报刊中向原告吴应骑赔礼道歉,以及赔偿因名誉侵权而产生的损失100万元等。

举证通知书要求林木在2020年1月16日前向法院提交相关证据,他向媒体表示,“是因为有证据才会说,没有证据我也不会乱说。目前正在进一步收集证据,但由于事情是二十年前,搜集上还需要时间”。

教育部:8年后再发文要求加强高校博物馆管理,展品应避免简单拼凑

2019年11月中旬,国内多所高校博物馆均收到了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意见》。这是时隔八年之后,教育部再度就高校博物馆工作下发文件。

本次《意见》要求做好内容设计,其中提到“各地各高校应主动发掘特色领域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客观条件,博物馆规划要有自身建构体系和逻辑特色,避免藏品简单拼凑展览、铺张浪费等现象。努力实现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突出文物、标本主角地位和观赏性,突出陈列展览的真实性和知识性。要充分发挥藏品资源以及高校专业力量优势,做到对其发展脉络和背景情况的全面系统掌握。”

南都记者注意到,《意见》新增要求避免展品简单拼凑展览,突出陈列展览的真实性和知识性。同时对博物馆工作人员任职要求做了细化,需要“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高校博物馆只有三成备案,核心问题在定位、保障和体制

2019年11月20日,重庆大学“赝品博物馆”风波一个月后,第五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暨2019京津冀高校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会上提出高校博物馆建设的三个核心问题:定位、保障和体制。

“首先,定位不准,到底是“公”是“私”?高校的博物馆到底是为自己的科研和教学服务,还是要承担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定位不大清晰。另外,保障不充足,“钱”从哪来?还有,体制不顺畅,现在高校的博物馆,教育部没有相应的主管部门,而高校博物馆又不去文物部门备案。”

据关强介绍,目前高校博物馆大多由高校自主开办、自主管理,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统一归口管理。与此同时,大量高校博物馆因不能依法履行博物馆登记备案程序,也难以纳入文物部门的有效监管和业务支持。截止2018年底,在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高校博物馆仅95家,但实际数量已经超过了300家。

而据央视此前报道,重庆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严小红曾在10月16日表示,重庆文物局尚未收到重庆大学博物馆的设立备案申请,也没有收到举办展览的备案申请。

专家观点:“选业界真正有声望的人,一件一件来”

多位知情人士曾向南都记者确认,重庆大学博物馆主要捐赠人吴应骑和馆长吴文厦系父子关系。公开资料显示,吴应骑和儿女名下公司众多,共同经营文化艺术生意。这一点也颇具争议。

高校应该如何建设和管理博物馆?一位有着二十多年中国古陶瓷鉴定研究经验的高校研究员向南都记者表示,首先是不要把重要的馆长职位让出去,选业界真正有声望的人;二是馆藏来源应该主要来自校友捐赠,“一件一件来,要是真的,要有公信力”。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的一位资深教授认为,高校博物馆作为公立博物馆,在接受这类外部捐献时一定要谨慎,收到捐赠品后,要找多方专家进行咨询鉴定。“文物管理部门有要求高校博物馆和私立博物馆需向文物局备案,但实际不具强制性。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接受捐献的单位谨慎从事了。”

对于目前的风波,重庆大学一位相关专业教师认为,“学校不仅需要吸取教训,更重要的是需要重建程序,博物馆的策划和藏品的征集应加强公众参与,同时应完善藏品的专家鉴定程序;另一方面,博物馆需要有公藏的理念,捐赠者不可以用文物来换取博物馆的工作或其他利益。”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第五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上强调,“尤其要秉承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办馆理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集制度和工作程序,提升陈列展览质量,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夯实科学研究基础,自觉地接受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的行业指导和支持。”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诸未静

南都此前报道:

大学“赝品博物馆”再调查:师生都说建馆太低调,仍在闭馆核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