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当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摘得这一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际,一个叫做礼萨·汗的上校,带着三千名哥萨克兵,向德黑兰挺进,他的理由很简单:政府很久没有给我们发薪水了,所以我们要一个新的政府!
请注意,在这一年,这个国家的名字,依旧是波斯。
西式装扮的波斯国王与王后
五年之后,礼萨·汗上校摇身一变,成为了礼萨·沙阿·巴列维,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代君主。
那个时候,美国是波斯的好朋友,而波斯强大的军力,亦足以在波斯湾地区成为一方的霸主。
那个时候,礼萨汗国王最崇拜的国家不是美国,而是土耳其。当时的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使昔日萎靡不振的奥斯曼国家重见希望。
1927年,他用以法国法典为蓝本制定的商法、刑法和民法,替代了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他下令把宗教和司法分开,剥夺和限制教士掌管司法的权力,使之收归政府。
1938年,他又颁布关于实行新政制的法律,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省,共辖四十九个州。所有重要的行政官吏,其中包括各省的总督,都由忠于礼萨汗的人担任。
他还实施了教育改革,建立教育部,设置各级学校,且不再允许教士控制学校,进行世俗教育。
他甚至还允许妇女上学、工作,虽然工资比男子要低一些,但毕竟有了点男女平等的意思。
他还废除了头巾,要求男子戴“巴列维帽”(一种西方式样的帽子)。禁止妇女戴面纱,要求她们穿现代样式的服装。
当然,宗教势力对此很不满,一个宗教领袖甚至诟骂了不戴面纱的王后。1935年,甚至发生了反对服饰改革的活动——结果,这一些悉数被他镇压。
而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而言,礼萨汗也干得不坏,1928年便废除了治外法权,1930年从英国人办的帝国银行手里赎回了钞票发行权。
正是礼萨汗的统治之下,1935年,波斯改国名为伊朗。
但是,礼萨汗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正是这错误断送了他的王位。这便是上世纪40年代的站位问题,他宣布中立去,拒绝参加反法西斯同盟。于是英军从南面,苏军从北面,两路攻击伊朗。礼萨汗被迫宣布退位,把王位交给了巴列维。
上世纪60年代,巴列维发起第二轮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妇女获得投票权、工人参加分红并限制宗教势力及消除文盲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得以推行。于是在那个年代,伊朗出现了中产阶级,国力一度再度富强。
但是,改革引起了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反对,虽然巴列维国王逮捕了霍梅尼,并将其强行驱逐出境。然国内反对他的运动却风起云涌,到1978年,甚至有人抬着霍梅尼的画像,高呼“打倒国王,建立伊斯兰教国家”的口号。巴列维起初并未让步,他宣布对首都德黑兰等12个大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并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反对者,据说打死了数万示威者,但依旧有大规模的示威和罢工持续发生,最终石油工业停产,交通中断。
更让国王措手不及的是,关键时刻,伊朗军方宣布不再支持国王,由此反对者更受鼓舞,迅速演变成为全国性的动乱。1979年1月16日,礼萨·巴列维被迫出国“长期度假”。随后,霍梅尼回到德黑兰,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朗从此回复政教合一的年代。
这一场国王与阿訇的斗争,终以国王的失败而结束。
而伊朗,当时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在70年代,已成为穆斯林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以这个局势再发展下去,伊朗很可能成为一个准发达国家,国民的生活水准不会低于沙特。
然,什么都没有了。2018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伊朗(96名)和非洲的纳米比亚(94名)、欧洲的波黑(95名)混在一堆,而同为阿拉伯国家的卡塔尔,全球第六名。阿联酋23名,科威特30名,沙特阿拉伯35名。
如果当年没有,伊朗好歹能混到50名以内吧!
而当年霍梅尼号召老百姓起来推翻巴列维的三点,居然跟后来他所做的没一毛钱干系。宣传单上写的是啥呢?头一个是民主,次一个是自由,再一个是宪政选举,再一个是平等,而最根本的,其实就是:让底层百姓会和上层一样有钱。
如何呢?结果便是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