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濮阳有个教师世家,一家三代出了5名校长4名老师!

台前县有个全县闻名的教师之家

一家三代出了5名校长4名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家福照片拍摄于1985年,距今已33年。照片中有关人物介绍如下:

中间排左起5老校长杨心敬。

后排左起2杨久云、3杨希华、4杨希亭、6杨保聚。

前排左起3杨霞、4杨风梅、6杨素君

台前县侯庙镇大杨村杨希华家,是全镇乃至全县闻名的教师之家、教育世家。他们一家三代共出了9名教师,其中有5名还是校长。如此牛气的教师之家是如何练成的?教师职业对于家风有何影响?9月8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杨希华老人,听他讲述他及父亲、兄妹、女儿们的教师故事。

父亲的影响:教育世家一脉相传

杨希华家族所出的第一名教师,是他的父亲杨心敬。

杨心敬是一名德才兼备的老师。据杨希华介绍,杨心敬1921年2月8日出生于台前县侯庙镇大杨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杨心敬刚刚16岁。国难当头,他毅然放下四书五经,杀向战火纷飞的疆场,积极参加“抗联”,下济宁去郓城抬担架救伤员,曾两次立功、四次受奖。

1944年4月,杨心敬解甲从教,被派到当时的寿张县抗日二高,即现在的侯庙镇大杨小学老校址任教。当时,当教师不仅苦累,而且时刻都有生命危险。日寇轰炸机对学校不断侵袭,师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上课教室不固定,或在树荫下,或在车棚里,但杨心敬根本不在乎教学条件,他组织“儿童团”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还经常带领学生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那时候,教师报酬不是实行工薪制,而是由学生给老师兑柴火、面粉、粮食等,杨心敬却把这些物品毫不吝惜地送给本村穷人和外来讨饭的,并且微笑着说:“这就是同甘共苦。”

1946年3月,25岁的杨心敬走上了教育领导岗位。1949年,他开始任莲花池小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张楼完小校长、黄堌堆完小校长、王集完小校长兼王集中心校校长。

杨心敬经常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文化,掌握知识,他在堂屋里挂了一幅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也成了杨家的家训,无形中激励着孩子们奋发学习。

5名校长:对台前教育事业功勋卓著

受父亲杨心敬的影响,杨希华和长兄杨希亭、大姐杨贵东、三妹杨久云,也都成了教师。其中,杨希亭、杨贵东、杨久云还和父亲一样,最终做了校长。

杨希亭17岁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山东省泰安市范镇完小任高小教师,自此开始了教师生涯。当时因其身材低矮消瘦,貌不惊人,同学们诙谐地在背后称他“小老师”。不过,“小老师”在教学方面可是很有一套。仅上班1年,他就被评为泰安市模范教师。

1962年,因家庭经济困难,杨希亭要求调回原籍任教,先后在侯庙镇孟楼完小、刘庄完小、大杨联中、纸王联中、侯庙高中、侯庙中学任高小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均以教学质量高、班级管理严而闻名乡里。1978年,杨希亭出任侯庙中学副校长,1985年任校长。杨希亭对工作非常负责,他任校长时,每天早晨上课铃一响,他就站在校门口,只要是迟到的老师,都要挨批评;只要是迟到的学生,立即回家,让父母带着到校。正因为如此,杨希亭任校长第二年,侯庙中学的教学成绩就由原来的落后飞跃到全县第二名。

杨希华的大姐杨贵东,由贫下中农推荐,当上了耕读教师。耕读教师待遇从每月3元、6元、9元,最后涨到11元。即便待遇如此之低,杨贵东都没有放弃。后来,杨贵东又变成民办教师,每月20多元,她依然坚持了十几年。杨贵东先后在侯庙镇大杨小学、孟楼小学、武楼小学,城关镇后三里小学、刘楼小学、丁李小学任教,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1996年,她出任城关镇丁李小学校长,1998年退休。

杨希华的三妹杨久云,也是一名校长。杨久云1996年出任打渔陈梁庙小学校长,工作期间成绩显著,2001年1月参加全县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台前县教委为她颁发全县优秀校长证书。2006年,台前县教育局、县人事局共同授予她全县优秀教育工作者证书。

担任过校长职务的,还有杨希华的次女杨霞。受爷爷和父亲影响,杨霞也走上了教师道路。1995年起,她先后在台前县孙口镇南孟小学、城关镇小学任教,先后被濮阳市教育局评为濮阳市成人教育先进工作者、濮阳市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师等。2012年,她出任城关镇小学副校长至今。

就这样,从父亲杨心敬开始,到大哥、大姐、三妹及二女儿,杨希华一家共有5人担任过校长职务,对台前县教育事业可谓功勋卓著。

4名教师:教学事业一个比一个优秀

从小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杨希华从师范毕业后也当上了教师。从1971年起,他先后在大杨联中、侯庙中学等任中学教师。杨希华在侯庙中学当教师时,家长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往他的班上送。1986年,他到安阳师范学院进修离开学校后,很多孩子因此就转学了。1989年,他教的班级在全侯庙镇是第一名。

杨希华对学生非常严格,也非常疼爱。1976年,他在东孙中学当老师时,一名学生生病,杨希华就到他家里辅导他学习。现在,这名学生已经成了华龙区的一名领导。回忆起此事,该学生至今对杨希华非常感谢。

杨希华对教师职业非常热爱,孩子们在选职业时,他也建议当老师。在他的影响下,二女儿杨霞、三女儿杨素君都成了老师。2006年,台前县教育局组织台前县小学优质课讲师团,赴各乡镇小学巡回演讲,共选派4名小学优秀教师,杨素君和杨霞同时入选。最后,领导考虑姐妹俩同时入选有些不妥,于是将杨霞去掉,保留3人。2009年,濮阳市选拔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台前城关镇3所小学6个名额指标,想不到,杨素君、杨霞姊妹二人又一次双双入选,一时在县城内乃至全县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此外,杨希华的侄子杨保聚、侄女杨凤梅也都是老师,也是学校里的骨干力量。其中,杨保聚1981年起在大杨小学任教。杨凤梅1992年起,先后在濮阳县文留镇三中、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等任教。任教期间,杨凤梅多次获省、市、县级优质课奖,县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百佳教师,所撰写学术论文、师德征文、读书征文均获县级一等奖,并先后被评为市级“家庭教师指导师”、市级“书香家庭”等。

真实感受:当教师比当官让人心安

其实,除了父亲、大哥、大姐、三妹、二女儿、三女儿、侄子、侄女和本人外,杨希华家庭成员中还有5名教师。他大姐杨贵东的三个孩子都是老师,三妹杨素君的孩子也是老师,他的侄女婿还是老师。这样算起来,这个家庭至少有14名老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之家、教育世家。

为什么家中会出这么多教师?杨希华说,这与他们家的家风有关。他的奶奶虽然是普通的农妇,但很喜欢帮人,奶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三分,留三分,还有三分救穷人”。奶奶的话,从小就在后辈们的心里播撒下了善良的种子。杨希华的父亲杨心敬作为一名教师,经常对孩子们讲述学校里的事情,教孩子们要善良做人。杨希华的母亲虽然没有工作,但同样非常重视教育,经常告诉子女“即便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读书”。杨希华说,现在想来,家人对知识的重视,对善良的追求,和老师的工作、老师的责任、老师的气质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熏陶,才使得在选择职业时,教师成为大家的首选职业。

教师是一份相对清贫的职业,永远不会大富大贵,但在杨希华看来,教师职业也有自己的优点。第一是工作相对稳定;第二是当教师可以陶冶情操;第三是和学生打交道内心没有那么多事,多年以后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能够在各行各业成为行家里手,内心很有满足感;第四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老师也有相对的优势。

实际上,杨希华在教学一线当了15年的老师,后来又到县教育部门任职。杨希华说,与从政相比,一线老师是辛苦、清贫,但也心安,而从政是潇洒、风光但也处处需要谨慎。

 平凡的教育家族,弘扬了家风,传承了家训,成就了教育世家的香火传递。“教育者,教化育人也,教师的职业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尊重。近几年,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臭老九’变成了‘香老三’。党的十九大再次明文规定‘教师的工资高于公务员’,希望广大辛勤的园丁面对着扶摇直上的地位提高,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在教育园地这块沃土上默默无闻育出桃李满天下,拳拳有志造就栋梁兴中华。”杨希华这样寄语后代,也寄语所有奉献在教育战线的教师们。

来源:濮阳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