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这是白居易为燕子楼中的关盼盼写的两句诗,写尽了她的痴情,千年来打动无数人。

关盼盼本是工部尚书张愔府上的姬妾,能歌善舞。

白居易任校书郎时,曾在张府的宴会上,和关盼盼有过一面之缘,还曾给他留下两句赠诗“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十几年后,白居易从好友张仲素口中得知关盼盼的境遇。

在张愔死后,府中的歌姬都另寻他路,只有关盼盼一人回到了张愔的老家,独居于燕子楼上,终身不嫁。

白居易有感于关盼盼的痴情,便在张仲素的《燕子楼诗》下又和了三首诗,以表对关盼盼的敬意。

而这三首诗最后被收录在他的《白氏长庆集》中,还附了几百字的序言。

关于关盼盼最后的结局,白居易没有明言,可不知为何,后世都盛传是白居易逼死了关盼盼。

这应该算是白居易最冤的一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不管关盼盼最后的结局如何,她对爱情的坚贞历来为人所称道。

古代的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便是“忠”,关盼盼对于爱情的“忠”,正和文人的“忠君”思想,所以后来的燕子楼也成了很多文人的心灵栖息地。

苏轼就曾夜宿燕子楼,梦到关盼盼,顿悟人生写下一首词,读后受益匪浅。

这首词名为《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全文如下: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作这首词时还未经历乌台诗案,当时在徐州任知州。

当时的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一直被排挤,辗转各地为官,内心孤愤。

元丰十年的一个夜晚,他宿于彭州的燕子楼,梦到了唐朝佳人关盼盼,顿悟人生,醒来后便写了这首词,读后受益匪浅。

词的上半阙写的是他的梦中所见的清丽美景,以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

前三句写的是那夜的风景,寂静安谧。

月光像霜华一样皎洁,微风吹过,像流水一样清凉,这样的月夜当真是令人沉醉不已。

短短三句便将夜景的清幽写到了极致,有种引人入胜的感觉。

接着的三句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夜的宁静。

曲港中的鱼儿跃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上流转着晶莹的露珠。

这样惊艳的美景,却罕为人见,实在是寂寞。

其实寂寞的哪是无人见的美景,分明是作者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三句写的是作者从梦中惊醒。

原本在这样寂静的夜里,词人正酣睡,忽然传来三更的铿然,令他从美梦中惊醒。

“铿然”二字更加突出了夜的静谧,以及词人好梦被打断的一种黯然之情。

因为这样的黯然,他才会在梦醒后,想要重温梦中的清景。

可是他行遍小园,只见苍茫的夜色,不复梦中的那般清幽,现实和梦中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新中国的惆怅更深了。

接着的下半阙写的是他梦醒后的感悟,发人深省。

前三句抒发的一种独在异乡的寂寥之感。

他对这辗转天涯的仕途生活,早已厌倦不堪。时常登上高楼,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这三句写出了很多天涯漂泊的游子的共同心声,引起了千古共鸣。

接着的三句,是他对关盼盼的缅怀,为后文的顿悟埋下了伏笔。

他望着空荡荡的燕子楼,昔日的佳人早已不在,只剩了楼中那雕刻的双燕。

所谓物是人非,物在人亡便是如此。

一代佳人关盼盼早已成了传说,只有燕子楼依旧如故。

他由燕子楼想到了如今,想到了自身,于是最后发出了“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感慨。

世事犹如一场大梦,古往今来,谁又不是梦中人呢?

就像庄周梦蝶,不知是他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他呢?

谁也说不清,既然世事如梦,那么不如活在当下,这就是苏轼想要告诉我们的哲理。

全词融情于景,融理由于情,既写尽了燕子楼的清幽夜色,也抒发了自己漂泊天涯的伤感,更向世人揭示了一种人生如梦的的永恒哲理。融景、情、理于一体,情景交融,相得益彰,读后受益匪浅。

不知你是否也喜欢苏轼的词,欢迎一起来讨论哦。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