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短暂而强盛,公元581年杨坚打开了隋朝的大门,但可惜的是,他所创建的王朝仅有短暂的38年,随后公元618年,一个以隋朝为基础的盛世王朝强势跻身而来,也是基于此,后人常常将二朝称为“隋唐”。值得一说的是,面对高句丽,隋唐二朝4位帝王思想一致,那便是坚决攻打。从明君杨坚,到亡国的杨广,再到千古帝王李世民,最后加上收尾的李治,他们像参加接力赛一样,一个接一个,直到消灭了高句丽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坚剧照

第一位出战者杨坚。他当时的情况很惨烈,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师还,死者什八九”。意思就是,出征的隋兵,十之八九都战死了,由此可见,雄才大略的杨坚战绩不合格,可以说是大败而归。

第二位出战者杨广。杨坚去世,杨广上位,他也一心一意、坚决攻打。因此他上位没多久,就开始组织进攻,根据记载,第一次他就组织了110多万兵马,剩余后勤保障人员还不在计数内,可见阵仗有多大?如果你无法想象,那么看看史料的描述,“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也就是说当时道路上都挤满了人,白天晚上来往人不断,死者也都堆在一起,整条路都散发着污臭味。

杨广剧照

其实从这一次开始,百姓就不满了,刚刚稳定的生活又一次陷入战争,他们自然不满意,因此,小范围的农民起义开始不断。但是隋炀帝自大,他丝毫不在乎,接二连三地发起了第二次、第三次征讨,但却因为国力过度消耗,引发了暴乱,最后高句丽没有灭掉,反倒把自己江山搭上了,可见他动用人之多、手段之粗暴,结局之惨烈。

第三位出战者李世民。隋朝覆灭,唐朝建立,过度了李渊时期,等到李世民上位之后,攻打高句丽的任务又一次轰轰烈烈展开,尽管前有杨广惨烈的教训,李世民仍旧雄心壮志,甚至他曾为自己辩白说,“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岂比隋之行怨民哉!”意思就是,征战高句丽是百姓自愿的,甚至征兵时,招10人能来100人,招100人就来了1000人,可见是人心所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剧照

有决心,有谋略,最后李世民也获得了胜利,但虽说胜利了,唐朝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就连李世民自己也不满意,还曾暗叹道,如果魏征活着,一定不会同意开战打高句丽。

第四位出战者李治。李世民之后,李治上位,后人常说李治人性软弱,在政务方面也多靠武则天,但出奇的是,在打高句丽这一事上,他毫不含糊,最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战况。李治派兵出征后,取得了四人之中最高成就,成功后,高句丽的百姓有些入驻中原,有些逃亡到突厥,只有少数人还留在原地,但也翻不起了浪花,高句丽就此灭亡。

李治剧照

接力赛终于跑完,隋唐二朝、4位皇帝不遗余力,直至将其打扒下。那么众人不禁好奇,高句丽有何魅力,为什么杨坚打,李世民、李治打,而杨广不惜亡国也要拼命打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原统一大国不允许强邻环绕。

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原强国与四邻少数民族国家之间有一种关系,叫朝贡。也就是说,以中原国家为宗主国,四周的少数民族国家都会成为他的藩属国。但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中原国家必须强大,而少数民族国家比如处于弱者,如若不是,少数民族国家不服,那么战争就不可避免了。

李世民剧照

而在隋唐创立之前,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政权四分五裂,各个势力都很弱小,高句丽也是在此基础上才逐渐壮大,等到隋唐建立起来,中原趋于统一,自然不允许周围国家强大,因此,高句丽才受到了4位皇帝不遗余力地打击。这种打击,就类似于秦汉时期,他们二朝对匈奴的几番征战,最终在汉武帝时期,终于将匈奴打跑,二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不一样的是,当时匈奴占据着漠北和河西,这一块本就战乱不断,而隋唐时期的高句丽,是在辽东地区,辽东一直都很稳定,也从不强大,至少在隋唐之前,他们都很老实本分,从不骚扰中原国家,突然他们一下壮大,中原统一国家自然忌惮,所以不将他们打趴下,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