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合纵并非针对秦国?为何?

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国伐齐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成功的一次合纵。在战国中后期,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和之后的一系列扩张成为战国七雄当中最具实力的国家,但同时齐国也是如此。在特定的一段时期之内齐国所保有的军队数量,甚至超过秦国。秦昭王赢稷甚至与当时的齐湣王王田地相互承认东西帝,但是这仅是一场政治上的卖弄,很快秦国就取消了帝号,而齐湣王迟迟没有取消,田地自认自己的国家是战国之中最为强大的,对于周边国家也出现了战略压迫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一战略压迫态势并非齐湣王时期才出现的,早在宣王时期就因为燕国内乱,齐国企图吞并燕国。后来因为军队的倒行逆施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而最终搬走了燕国所有的金银珠宝和财富。虽燕国得以复国,两国之后也结下了梁子。燕昭王任用大批能臣进行改革历经20年,一直以复仇为国家的第一战略目标。而齐国在此时依靠苏轼三兄弟的潜伏而并没有对燕国采取实际行动。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重大失误,但是田地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苏轼三兄弟会帮助自己成为真正的战国霸主。所以田地也不断教唆六国合纵攻秦,同时进攻三晋夺得土地,尤其是想要灭掉当时的富裕国家宋国。宋国在当时确实是一块膏腴之地,国力军力虽然不强,但是保有大量的财富,很多周边强国垂涎欲滴,但是又因为多方势力盘根交错相互之间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一方吞并宋国,而另一方不管。所以宋国也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得以存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时齐国显然要对其下手,借着六国攻秦之出兵灭掉宋国。在当时虽然秦国对三晋的损伤最大,但是也没有发起灭国之战。田地灭掉宋国给周边很多国家敲响警钟,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合纵伐秦的过程当中互有损伤,而齐国却趁机出兵吞并的这块富庶的土地,就自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反对和敌视。

同时谁也不可容忍一个国家在战国之时,绝对强大。齐国在当时宣称战国首强,差点灭掉了燕国搜刮其国力财富,又灭掉了当时最富裕的宋国,而且对周边国家的轻慢有增无减,秦国随即说动六国共同伐齐。而燕国也在使用反间计并极力主张六国攻齐,可以说齐国为了自己眼前的小便宜而将自己作为诸侯盟主的地位拱手让给了秦国。虽然表面上是五个战国进攻齐国。但就实际而言,其他的六大战国在进攻齐国的过程当中也各自捞取了自己的利益。

秦国表面上捞取的利益是最小的,因为它不与齐国相接壤。而且也并没有派出大将,只是派出两个武将听从乐毅领导。在齐国战场混乱之时,占得陶邑。而这块陶邑也并非秦昭王所有而是丞相魏冉。三晋也各自瓜分了与齐国接壤的战略要地,为了防止齐国恢复国力之后,对自己的报复选择及时收手。而楚国虽然没有参加5国合纵攻打齐国的这场战役,但是也过河拆桥杀死齐王。还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大不小的内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只有燕国想要独吞齐国。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单单是田单死守齐国两城,最终赢得胜利。更可能是其他战国不允许燕国吞并齐国和宋国,而导致战场形势发生微妙变化。不论如何?齐国最终没有灭国,而是成功恢复了自己的统治,但之后的齐国失去了战国争霸战场的资格。即便之后国力有所恢复,也从来没有主动参与到战国争雄的过程中。即便是秦始皇发动的统一六国的大战,齐国仿佛也不出兵,而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有力助手。

当楚国灭亡以后,即便齐国接受了很多六国贵族也没有那个底气和能力与秦军决一死战。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统治以一种和平投降的方式。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当中在成为战国霸主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发飘的现象。但很快就通过自我调节,而确定了较为可行的对外政策。一直坚守合纵连横的基本规则,防止自己成为所有国家坚定讨伐的对象。

进5分退2分,保证合纵伐秦的六个国家总有几个意志不坚定,以此来撕裂六国合纵。但齐湣王时期的齐国显然在这方面并没有秦国灵活。自恃国力强大,而有点目中无人。最终造成群狼食虎的局面,即便你的獠牙再锋利也难敌五大战国的围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