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期间公司工资该怎样结算?由于住院的情况可以分多种,用人单位的用工形式也有多种,所以情况不同,结论不同。实操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结算。

下面青青仅以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为例,分以下主要情况,予以分析,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1、工伤住院

只要是工伤,无论和用人单位建立的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住院期间,也就是医疗期未满期间,用人单位都应该按视同上班的同等标准,发放工资或劳务费。平时开多少,住院期间还是开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劳动关系按照《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其他工伤待遇。劳务关系参照《工伤保险条例》待遇标准,支付其他工伤待遇,但用人单位没有义务为其缴纳社保,办理退休。

造成1~10级伤残的,应按相应级别,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

(1)1~4级伤残

其中,属于劳动关系,并且属于1~4级伤残,也就是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可以解除劳动关系,要为其继续缴纳社保,达到法定年龄时,为其办理退休。

(2)5~6级伤残

属于劳动关系,并且属于5~6级伤残的,用人单位不可以主动解除劳动关系。医疗期满,要为劳动者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要发放伤残津贴。伤残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单位要为劳动者继续缴纳社保。

如果是劳动者本人提出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3)7~10级伤残

属于劳动关系,并且7~10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劳动者本人提出及终止劳动关系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可以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分娩或流产住院

(1)劳动关系

法定产假,包括流产假住院期间,可以按当地社保机构规定的生育津贴标准,享受产假工资。享受的天数要看当地生育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

但是社保机构支付生育津贴是有上下限标准的,不能低于当地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60%,支付标准参照单位上一年度全体参保人的平均缴费基数,不能高于社平工资的300%。

如果你的实际工资低于社保机构规定的下限标准(最低标准),你所在单位的平均缴费基数,都是按下限标准交的,那么社保机构按下限标准支付。如果你的实际工资高于社保机构规定的上限标准(最高标准),差额由用人单位补足。

下面举例说明:

如果你每月的工资是2000元,生育保险缴费基数是2800元,单位上一年度全体参保人生育保险平均缴费基数为3500元,那么应该按3500元的标准支付。

如果你每月的工资是3万元,社保机构规定的上限标准是2.1万元。那么应该由单位补足9000元的差额。

(2)劳务关系

住院期间,用人单位没有法定义务为你支付劳务费用(工资)。除非在劳务协议里另有约定。

3、个人疾病住院

(1)劳动关系

住院期间属于医疗期间,只要属于医疗期未满的情形,用人单位都应该支付病假工资。

病假工资的支付标准可以有很大的弹性。国家只规定了下限标准,至于多的可以给多少,没有硬性规定。国家和地方有指导文件,但具体执行,要看用人单位的工资制度,只要不违法,就可以。

国家规定的下限标准就是能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在此基础之上,用人单位给多少,就要看单位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劳动合同了。

实践中,福利好的单位,在不超过公司规定的最高福利上限日期里,可以享受100%的工资待。超出最高福利上线日期的,再按公司相应规定执行。

有的单位是按平时基本工资的80%执行,有的单位是按平时基本工资的70%或60%就行,也有按平时基本工资40%执行的。多少的都有,但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这一法律红线。

(2)劳务关系

这种情况下,在住院期间,用人单位是没有任何法定义务为你支付劳务费用(工资)的,除非双方签订的劳务协议里另有相关约定。

4、非因工意外受伤住院

(1)劳动关系

住院期间,可以按公司相关规定,享受病假待遇,包括工资。

至于意外受伤的赔补偿,与公司无关。由肇事方承担相应责任,如果是自己的原因,有意外保险的,走保险。没有意外保险的,自己负担。

(2)劳务关系

住院期间,用人单位没有任何法定义务为你支付劳务费用(工资),除非双方签订的劳务协议里另有相关约定。

劳务关系的情况,部分有人情味儿的用人单位,比较看重你,今后还想和你继续合作的,遇到上述情况,有时会派人到医院看望,送些慰问品或礼金,但不属于法定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结

综上所述,劳动者住院期间,用人单位该如何支付劳动报酬,要看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要看是工伤、分娩、意外受伤还是自身疾病,才能确定,不一而论。

至于和社保有无直接关系,概括地说,劳动关系有,劳务关系没有。但如果是工伤,即使是劳务关系,用人单位也该按《工伤保险条例》承担责任。对此,有些地区,已经有明确的相关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