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从2020年开始,长江将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这一决策来自不易,它从2006年有学者最早提出“禁渔10年”的提议,到2019年转变为中央部委的政策决定,前后历经了13年。

记得2014年初,我曾写过短文《惊闻长江“病危”》,披露了当时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办发布的《2013年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该报告称:长江上游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一些珍稀、特有鱼类濒临灭绝,金沙江干流鱼类资源几近崩溃;又据中科院水生所等多家科研机构的长期监测数据表明:长江中的“四大家鱼”鱼苗出生量急剧下降,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0多亿尾降为目前的不足1亿尾;2013年6月,长渔办组织的科考人员沿金沙江流域监测鱼类,历史上曾有记载的143种鱼类,现今仅采集到17种鱼类样本。——有科研人员感伤地哀叹:现实已给这条中华大动脉发出了“病危通知书”!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那么,导致长江“病危”的“病源”何在?自不待言,无节制的滥捕如竭泽而渔般地将长江鱼类资源推向了濒临灭绝的窘境。如上世纪80年代起,电网捕鱼在长江沿岸极为盛行,船头安放电网设备,另一头电线连着渔网,所到之处,大鱼小鱼全然“电”死;又如“迷魂阵”的非法捕鱼方式,渔民将长长的渔网布在水下,网眼很小,2厘米长的小鱼小虾都不能幸免,遑论大鱼,一旦钻入预设的网兜便无法脱身。尽管我国《渔业法》明令禁止使用炸鱼、毒鱼、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方法进行捕捞,在禁渔期使用电捕甚至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电捕、“迷魂阵”等方式捕捞依然屡禁不止。

2006年,学者曹文宣经过多年考察,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10年。他认为:以“四大家鱼”为代表,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3—4年,10年禁捕,将有2—3个世代繁衍,倘若再加上控制捕捞特别是电捕,可能会恢复长江的渔业资源,至少能持续提升产卵量。对此,相较学术界反响很大,有关部门的回应的声音和力度却甚微。

党的十八大以后,特别是在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理念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观发生了明显变化。2017年1月,赤水河流域(覆盖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区域)率先启动全面禁渔10年;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发布上述实施方案标志着长江“全面禁渔10年”决策终于落地。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10年禁捕”只是摆脱“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的一个开始,任重道远且刻不容缓。值得一提的是,影响长江渔业资源的根本原因不止是过度捕捞,另有三方面的经济因素也破坏着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一是江畔工厂林立,尤其是一些化工厂、水泥厂等,每时每刻排放着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且有增长趋势,长江早已沦为沿岸工业的“垃圾站”;二是沿江城市的水电开发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日趋密集,“潜能量”的水域保护让位于“显效益”的GDP;三是不计后果的挖沙。美国有位知名鲸类专家曾在鄱阳湖水面上看到近千艘千吨位的挖沙船,惊呼:“这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为严重的人为生态灾难!”我们决计不能单纯地、孤立地看待长江“病危”问题。自然生态多重性地存在着生物链,具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连锁效应。以长江中的鱼类而言,它以大量吃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来净化水域,而某些动物则是以鱼为生,倘若鱼类锐减乃至消失,那么,不仅长江水域浑浊,而且某些动物也将面临难以生存的绝境。——看来,挽歌不止是为长江而吟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