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战”日本没有战败,消失的会是汉语还是日语?

丁启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间跟一班外国学生闲聊,说起日韩历史学界有一种“笑谈”的观点:假如“二战”时日本没有战败,今天将既没有韩国,日本也早已不复存在——它们分别成了中国的两个省。有史为证:蒙古人仗打赢了,做了皇帝,统治中国将近一百年后,成了蒙古族;女真人仗也打赢了,进了山海关,做了皇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后,成了满族。因为学生来华都是学汉语的,我顺便加上一句:假如“二战”日本没有战败,有可能韩国语、日本语都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我的论据是,今天蒙族有许多人已经不懂蒙语了,会满语的满族人更是所剩无几。

有个德国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假如“二战”日本没有战败,今天日语不会灭绝,日本人会强迫中国人学会日语,放弃中文。他的论据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五十年,许多台湾人学会了日语。

课间时间短暂,我们的辩难无法展开,当时我就告诉那德国学生:我会写一篇短文回答他的质疑。此文便是答客难——

中国这一大块时而分裂时而统一的土地上,自有汉字(甲骨文是已知较早的文字)以来的数千年里,经历过无数的天灾人祸、多次的异族入侵乃至统治,但是汉语、汉字的地位从来都没有动摇过,更不要说濒临灭绝或者灭绝。蒙元、满清都曾有意在全国推行各自的语言文字,官方档案、文献通常同时使用蒙汉、满汉两种语言。但结果是,汉人很少有学会蒙古语、满语的,而蒙古人、满人则上自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全都学会了汉语。一些士大夫阶层中的精英分子,甚至成为精通汉语汉字汉文化的大诗人、大学者。元朝的耶律楚材和清朝的纳兰容若都是很好的例子。

耶律楚材自幼学习汉籍,精通汉文;纳兰容若虽然只活了三十年,但在文学上的造诣超过了许多汉人,死后更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三千多年里,只见其演变、发展,从未断绝、消歇的汉语汉字,日本人能否创造“奇迹”,首先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日本人占据台湾五十年,在台湾推行日语的情况,我没有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多。即使日据台湾五十年,使七八成的台湾人初步掌握了日语,使台湾具备了语言文字全盘日化的基础,但是,台湾跟大陆有许多情况迥乎异哉:首先是人口数量,其次是生存环境,再次是思想观念。人口数量,对语言的推行,比对军事征服更具现实影响力。据说五个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可以将两千个未带镣铐的中国人押赴刑场实施屠杀,两三个日本兵可以控制一个县城。但是,我敢肯定,即使日本方面人数增加十倍,也无法在较长的时间(比如八年、十二年)教会中国人说日语。1895年至1945年,台湾为日本帝国殖民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口远超台湾,日本人有办法让大部分台湾人学会使用日语日文。但是,日本人口数量任何时期都大大少于中国大陆地区。即使不遭到中国人民的抵制,推行日语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学习一种语言,最大的动力来自生存或者说谋生的需要。台湾面积小,生存方式相对简单,容易被日本人全面控制,而大陆地区因为幅员辽阔,南北东西,生存、谋生方法多样,日本人很难通过生存、谋生控制迫使全体中国人学会日语日文。台湾虽然是中国领土,但毕竟孤悬海外,缺少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想文化观念。

想要在大陆地区强行推行日语,其难度是台湾地区不可同日而语的。再说,日本人也并没有做到消灭台湾本土语言,使日语在台湾扎根,传至久远。西方有语言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五十年的殖民统治,语言的影响力可以达到三百年以上。日语日文在台湾的影响力,显然达不到这种程度。

英国有个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中国貌似一个国家,而实际上基本是一种文化,一个文化群体。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只能持续一个时期,难逃由盛转衰的宿命;只有文化,可以做到生生不息,由盛而衰,然后复兴,数度轮回。世界上曾经盛极一时、称雄一方的帝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早已烟消云散;只有中国,由秦而汉,而隋唐,而宋元,而明清,短时期的分裂,长时间的统一,版图相对完整,人民代代相传,语言文化始终不曾断裂,经常跻身世界军事强国、经济文化大国行列。如果说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那么日本人征服中国的军国主义思想,无异于痴人说梦。日本人可以凭借一时军火装备的优势、军人的训练有素,在军事战场上取得局部胜利,但是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上,相对于中国,日本完全没有优势可言。事实上,日本文化中有大量通过遣隋使、遣唐使从中国学习吸收的成分,日语日文在历史上曾大量借用汉语的文字、词汇和读音。不但借用汉语词汇,历史上日本也有过上流社会、知识阶层直接用汉文著书立说的漫长时期。十五年前,我在日本北方的岩首县旅游,在一个市民公园里甚至看到一块该县警察局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树立的表彰石碑,用的竟然是汉文。

综上,我认为,即使日本人全面占领了中国,终究逃不过“赢了军事,输了文化”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