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降压药有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高血压病人约2亿多,然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

还有人虽然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但是对这种病缺乏认识。

明确自己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多高血压的10%,去除原发病可能根治。

但是大多是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是无法根治的,需要终生服药。

在治疗中尤其是药物使用方面也不自觉地步入了某些误区,常见的高血压病用药误区列在下面,希望能给广大高血压病患者提个醒。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遗传:父母有高血压,子女发生高血压的机会要比父母血压正常的子女大得多。但并不是每个子女都会患高血压,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2、肥胖: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体重正常的人多2~4倍,并且肥胖的高血压病人比体重正常的高血压病人更容易患冠心病。

3、盐摄入过多:盐摄入量越多,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越高。我国南方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北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南方人的饮食较清淡。

4、高脂血症: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广泛的动脉粥样硬化又导致高血压。

5、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损伤动脉内膜,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并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小动脉收缩,使血压升高。吸烟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6、大量饮酒:饮酒量越多,人的血压水平就越高,长期过量饮酒还容易引起顽固性高血压。酒精可使病人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7、心理因素:长期工作劳累、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焦虑、恐惧和抑郁都可引起高血压。

8、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缺少体力活动,如久坐的室内工作。

高血压用药的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没有症状血压就不高

大部分高血压没有症状;而且,高血压患者无论有无不适,都容易发生脑卒中、心脏病或肾功能不全,甚至为此丢掉性命。要了解自己的血压水平,就必须测量血压。年龄大于18岁的成年人,建议每2年测1次血压;35岁以上的人每年测量1次血压;对容易发生高血压的人(包括:血压在130~139/85~89毫米汞柱、肥胖、长期过量饮酒、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建议每6个月测量1次血压。如果已有高血压,测量的频率就要更勤。

2、医院比在家量血压准

在医院和在家中测血压,结果是有一定差别的。一般,医院诊室测量的血压值偏高,容易过度诊断高血压,医生也有可能给予一些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因此,对于诊断高血压,以及明确服用降压药物的效果,可以通过家庭血压测量来补充。有很多人因为就医紧张,在医院测量的血压数值高,而在家庭测量的血压不高,这叫“白大衣性高血压”。

3、误解高血压的标准

多数人认为,高血压病人血压降到140/90毫米汞柱就达标了。

140/90毫米汞柱不是血压的正常值,而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与血压<110/75mmHg比较,血压140/90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就会增加2倍。

把降压目标值定为140/90mmHg,无疑是一个误解。

糖尿病和肾病病人的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 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4、害怕吃药

部分年轻人得了高血压病,却坚持不吃药。作为重症科的医生,我们经常有二三十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他们共同特点就是不在乎,不吃药,不降压。

有人误以为,老年人血压增高时生理现象,是药三分毒,不吃为好。

其实,确诊了高血压病,如果是轻型、低危者,一般可先行非药物疗法;如果血压不降,或降压不明显,就应该用药。

中型、中危以上者,应及时选用降压药物。

因为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有效地控制血压,能尽量减少靶器官的损害。年轻人来日方长,对高血压不能听之任之,应该实时治疗。

5、跟感觉走,没有感觉不降压

头痛头晕就吃药,没感觉就不吃药,也不测血压,完全跟着感觉走。

其实,高血压病人感觉的症状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一致,有些病人血压很高,却没有症状;相反,有些病人血压仅轻度升高,症状却很明显。因为每个人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不一样。因此,凭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往往是错误的,也容易延误治疗。的做法是定期测量血压,依据血压来调整降压药。

6、吃吃停停不规律

血压高就吃,不高了就停;过几天又高再吃,血压降下来再停。或者有症状就吃,没症状就停。

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波动,血压忽高忽低,难以稳定;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高血压说终身性疾病,基本上需要终生吃药;即使血压降至正常,也需要稳定一段时间,可减量或换用作用缓和、副作用小的中成药维持,但完全停药须慎重。

7、追风吃药,别人吃啥我吃啥

有人比着吃降压药,别的高血压病人吃卡托普利有效,我是高血压、老慢支也吃,结果咳嗽加重。

别人吃倍他乐克有效,我是哮喘、心动过缓也吃,结果导致哮喘发作,心率严重缓慢。

更有人听信广播、电视的夸大宣传,买保健品,降压表、降压帽、降压带、降压仪……不一而足。

殊不知降压治疗需要个体化,即针对不同病人采用不同药物,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伴发疾病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更不可信,因此,追风吃药显然是错误的。

8、降压药换来换去

病人不遵从医嘱,服药后短期内降压效果不佳,或略有不适,就自作主张换降压药;也有医生急于见到降压效果,短时间内把降压药换来换去。

结果血压在较长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控制。

温和的降压药服用之后到理想平稳地控制血压,一般需要1周左右,因此,在此时间内不要换药。

9、吃药时间不对

多数人上午血压到达一个高峰,容易出现脑出血;也容易发生心肌梗塞。

午间血压降低,有人下午血压有个小高峰,夜间出现低谷。

按照传统每天3次服短效降压药,多数病人习惯于晨练后或早饭后吃第一次药,难以控制上午的血压高峰;中午吃药后午后的血压降得更低;尤其是晚间吃药,夜间容易加重血压的低谷,造成脑血栓。

目前多数医生主张选用缓释降压药,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先吃降压药。既能有效控制上午的血压高峰,又能平稳地降压,避免可能出现的意外。当然,服降压药时间也应个体化。

10、迅速降压不一定好

短时间内降到理想水平,有时有害无益。

尤其收缩压在180毫米汞柱以上的病人,由于长期适应了血压高的状态,短时间内迅速降压,反而给病人带来更多的不适,甚至器官严重供血不足,造成心脑血管意外。

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用,平稳降压,不可操之过急。降压药起作用,要有一个过程,期待理想的降压效果,需要有些耐心。

11、去医院复查前停药

有些人去医院复查之前停止服用降压药物,认为停药后血压测量得更真实,这也是错误的做法。

因为降压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医生更关注服药后血压水平。因此,无论是否去医院就诊,均应按时服药。

12、认为吃降压药后就万事大吉

得了高血压病后只要坚持长期、规律地服药准好;而对吸烟、饮酒、饮食口味重等不良习惯不加以控制,这也是一种误区。

其实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之上,两者缺一不可。

正确的做法是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必须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3、太早用药,以后会无效

一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降压药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如现在症状不重就不要用药,这种想法非常危险。

因为血压升高后,心、脑、肾等多个器官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血压控制得越早,越能预防心、脑、肾受到伤害,其远期的预后就越好。如果等到这些脏器出现了并发症,就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14、服药影响肝肾功能

各种药物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由于每个病人的反应性不同,不良反应的表现也可各有不同。

有些人由于担心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不敢应用。实际上,仅有很小一部分人服用降压药物会有不良反应,相比高血压致残、致死的严重后果而言,服用降压药物利大于弊。

15、长期用药可耐药

还有些人用药一段时间,即使没有不适的表现,血压稳定,也担心耐药,要求换药,其实也没有必要。

降压药不像抗生素类药,长期服用发生耐药性的可能性较小。

有些病人开始服用药物有效,过一段时间后血压控制不如以前了,多数是由于病情进展所致或者发生了其他情况,这时候应该请医生根据个体情况,添加或更换降压药物。

目前高血压还无法治愈,只能长期控制,如果停服降压药,血压又要再升高,这样反复升降最终将导致病情恶化。
正确的做法是当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后,寻找一个维持量长期坚持服用下去,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才能将血压控制在满意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