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户使用马车时,你要创造新价值,不是为他提供一辆更漂亮的马车,也不是一个汽车发动机,而是一辆实实在在的能够直接驾驶的汽车。”氪信科技CEO朱明杰说,这位出身于中科大少年班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AI初创公司掌舵人,四年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围绕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需求,用AI技术开辟一条可行之路。

近几年来,产业、资本和政策对人工智能不断加码,与此同时,呼吁冷静和判断AI市场已降温的声音越来越多。2018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应用元年”,今年,公布成绩单的时候到了。对于这场盛宴的参与者来说,舞台和席位早已就绪,却并非所有人都能分得一杯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氪信科技CEO朱明杰

真AI只能用钱表达

马克吐温有句名言,“手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在人工智能领域,先进的AI技术就是创业者们手中的锤子,有的人选择拿着锤子寻找一切可能的场景,有的人在一个场景深耕,锻炼造锤子的经验。

在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氪信科技CEO朱明杰看来,AI从不单独存在,必然要深度绑定某个产业,其价值不仅在于带来产业降本增效,还包括决策智能,即用机器替代人力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比如信贷领域在线对信用白户进行实时评估,在国有四大行数百亿笔交易流水的巨型场景中用AI技术抓取可疑交易等。

三年前,朱明杰在公开场合表示,“真AI必须用钱表达”。如今他接受36氪采访时坦称:“当时市场笼罩在对AI巨大的期待情绪中,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我们还没做出来什么,说出这种话其实是不讨好的。”

但这并没有动摇这家AI初创公司掌舵者选择走“最难的路”。技术上,氪信最先切入信贷风控领域,尽管面临的数据质量良莠不齐,AI模型只能行内部署,但智能风控带来的审批效率和预测准确率提升,是初出茅庐的创业团队最好的实力背书;商业上,氪信一开始就致力于开拓银行客户,尽管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市场,圈内口碑和触角却异常发达,拥有一个标杆客户,就意味着进入了其他客户的视野;资本层面,强调硬核实力的朱明杰反而显得“佛系”,创业四年融资四轮,两个重量级股东——招商局创投和浦发银行上海信托旗下的浦信金融科技基金,都是合作在先(分别与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投资在后。

继第一个客户民生银行之后,氪信先后“拿下”招商银行、东亚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宁波银行等,其智能风控解决方案基本已在头部金融机构实现全覆盖。应用场景也从风控拓展到反洗钱、客户经营、智能客服等领域。营收呈300%增长,并于2018年实现盈利。成立三年的AI初创公司即拥有“自我造血”能力,这在业内实属罕见。

关键是AI工程能力

对于产业来说,真正有用的AI是什么?“AI工程能力”,朱明杰给出了他的答案。

氪信是幸运的,类似挖矿,第一眼就找到了银行这座富矿,并在“AI+”浪潮爆发前夜,将时间窗口变成技术窗口。“为探究客户真正的需求,避免做出技术控的‘自嗨’产品,我们刚开始创业时,几个合伙人直接进到银行总行的科技部,在北京一个很郊区的地方。最终我们一起完成了整个智能风控系统的搭建,顺利上线。”朱明杰说道。

在朱明杰看来,“AI工程化”意味着解决方案产品化,可迭代,可复用,可在大型应用场景落地部署,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以其“历史最悠久”的产品“非或然引擎”为例,从最初机器学习引擎开始,不断积累经验,固化知识,逐渐形成了包括特征引擎、规则引擎、机器学习引擎、决策引擎、风险大盘在内的多功能引擎平台。非或然引擎如同变形金刚,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具体业务需求,演化出不同的功能形态,甚至能将个别引擎分立出去,形成单独产品。

而在银行反洗钱场景,氪信的AI工程能力得到进一步体现。针对银行数亿笔交易流水带来的海量历史数据,氪信开发的异常交易监测解决方案利用大规模图挖掘算法,可在分钟级别完成亿级别结点和亿级别边的社区挖掘算法计算。同时,列式计算引擎可支持分钟级别处理数十亿交易数据的单类型特征计算,基于图卷积的半监督机器学习,利用行为数据和少量特征标签,完成群体可疑交易识别,从而还原洗钱场景,有效识别复杂洗钱交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智能化升级大时代开启

1500亿。这一数字是国务院对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的预估。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人工智能应用单一市场。

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之后,“To G”曾经一骑绝尘,不少AI公司也曾因此获得第一桶金,但AI作为一项重应用的技术,更大的市场必然在于产业端。AI应用潮背后,是亟待提升的商业效率。区别于美国成熟的商业市场,中国科技公司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更加紧密——接地气很重要。

无论从主观意识还是客观实力来看,中国的金融行业都是“AI+”引领者。根据近日IDC联合量子位发布的《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白皮书》,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支出规模增长“最凶猛”的即是金融行业,甚至不乏有公司在2019年投入了上亿元。

朱明杰直言,自己及氪信秉持的理念是“我们在长期低估了AI的作用,短期则高估了AI”。反映在行动上,氪信选择赛道时十分谨慎,目前为止仍然聚焦在金融行业,并且将自身约束在科技范畴内。“金融科技虽然提了很多年,但金融和科技是两码事,”朱明杰始终保持清醒,他称,“在监管不明确的情况下,我们也需要根据常识来判断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能够率先实现AI落地的行业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信息化基础;二是充沛的数据量。今天的AI创业公司本质上都是to B的科技服务行业,如何将AI科技转换为AI生产力,是行业内所有主体的共同命题。”朱明杰表示。

AI创业需要“交作业”的今天,如何寻找行业切入点,如何“服务好”客户,如何构建AI系统的鲁棒性和行业壁垒是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相信氪信经验和朱明杰的思考会带来一些启发:

36氪:金融行业是AI应用的热门领域,氪信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朱明杰:我自己的感受,这里面有三类玩家,一类是以美国公司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比如Oracle,IBM等;第二类是中国互联网巨头;第三类就是我们这种独立发展的新技术公司。人工智能技术有不同层次,感知智能比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都有专门的科技公司在做。氪信做的是更高层次的决策智能,因为AI的本质是输入大量数据和想要的结果,机器能够输出算法,并用它总结出的算法帮助金融业务专家提升决策能力,这就是今天氪信为金融机构做的事。

36氪:用户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金融服务便利同时,是否意味着需要放弃一些隐私安全?

朱明杰:数据安全是全世界各个行业的通用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中国的金融机构对数据的管理其实很严格,源头上已经比其他行业好很多。用户担心自己的数据被用于其他用途,这在技术层面的确可以做到,但用AI处理数据会比人工处理数据更安全,因为给机器阅读的数据,一般人类是读不懂的,风险因此变小。

36氪:氪信很幸运,第一个客户就是银行,但那时你们只是一个初创团队,是怎么切入进去的?

朱明杰:昨天我刚好去见一位非常重要的客户,他们的首席风险官跟我回顾三年前我们去竞标的场景。那时我们才十多个人,为什么和我们合作呢?因为当时他很明确自己有智能化升级的需求,也看了很多国内外大公司,这些公司说的东西他都懂,自己也可以做,只有我们讲的他没有特别明白,当然根据他的专业能力判断,这套技术可以解决他眼下最迫切的问题。

这就相当于大家都在使用马车的年代,如果你推销的依然是马车,只不过装饰漂亮一点,没什么吸引力,因为客户已经是马车驾驶最娴熟的人了。但如果你给他看的是一个柴油发动机,情况就不一样了,可能当时他并没有想清楚怎么用这台发动机,但他知道这就是他想要的。

36氪:金融行业本身的变革会对你们产生哪些影响?

朱明杰:我们会广泛关注这个赛道上下游的变化,金融机构是我们的客户,当他们出现业务和组织架构上的变化,比如成立理财子公司等等,也会带来新的技术需求,成为我们新的市场。说到底,金融机构越来越需要科技,对我们来说,有需求推动的技术发展才会更快。中国金融行业在技术上做的迭代,国际范围看都领先,因为中国市场有全球最大的数据量和交易量,业务需求倒逼技术不断迭代。

36氪:你一直强调,AI商业化意味着要把科技变成生产力,这里面的关键是什么?氪信做到了吗?

朱明杰:当客户说他要AI的时候,不是找AI科学家给他上课,他要的是你的AI技术能够帮他解决业务问题,提高他的生产服务能力。所以我们不能只提供一个发动机,我们需要提供整辆汽车,这就是AI落地,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创始团队都有在互联网场景做大规模机器学习系统应用的经验,工程能力非常强,但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金融行业需要什么样的汽车,我们几个合伙人就花了好几个月时间,待在银行总行的科技部里做开发,把自己完全浸润在银行的环境里,才能做出这套东西。

36氪:氪信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朱明杰:传统的金融科技公司,比如IBM,SAS主要靠惯性做市场,技术更新其实蛮难的,互联网巨头的精力更多聚焦在业务上,当然它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金融机构都想学;发展最快的还是独立的AI公司,最终比拼的是谁能把“落地”这件事做得更好,谁就能在市场获得领先地位。

36氪:站在当下时点,你认为什么样的AI创业公司最终会胜出?

朱明杰:今天的AI创业公司,有很多我在中科大和微软研究院的师兄弟,我觉得大家都处在一个竞争合作的关系中,最终比拼的还是产品落地能力和执行力。

对于AI科技公司来说,最重要的是客户需求陪着你成长,要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这其实也是常识性的理念。对我们来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客户到底要什么,我们做的东西是客户来决定的;二是你提供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好不好用?好用的评判标准就是合同,就是我们落地部署的应用。

36氪:氪信成立的四周年以来有没有让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

朱明杰:今天其实就蛮印象深刻的,是我们最后一天在共享办公室里办公,下周一就有了自己的办公室。

其实最大的感触是要坚持常识,过去几年有些金融创新是不符合规定的,外部投资人还有内部团队有时候也会问,这个生意要不要做?因为大家都看到这么做是可以挣快钱的。反复权衡过后,我还是坚持原来的判断,那就是金融科技在中国,始终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要做金融业务就必须有牌照和监管,现在我们也看到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后果,最后都回归到常识。

另外一个常识是AI技术一定要落地,你带着AI技术出来创业,一定要想清楚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把AI技术变成生产力,才能挣到钱,才会变成有竞争力的科技公司,技术-产品-市场需要形成闭环。

36氪: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创始人的风格往往决定了团队的风格,你觉得氪信是一支怎样的团队?

朱明杰:我们这个团队总的来说还是坚持长期主义的一个团队,我们出来创业时已经算高龄创业了,但最让我们感到兴奋的事情,依然是用技术解决了更大、更难的数据问题。马车做得再富丽堂皇还是马车,初代汽车再简陋,在我们的价值观里依然是最重要的。

36氪:现在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都在美股、港股上市了,氪信未来有计划吗?

朱明杰:港股、美股上市的公司主要是金融科技那一类的,这也符合发展规律,先业务后科技。氪信未来肯定要走向公开市场,它现在是一个纯内资架构的公司,国内科创板也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我们正在筹备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