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绍毅

【摘要】:李可染是推动传统山水画现代变革的关键人物。在艺术实践中,他融合中西,提出了面向自然写生,吸取西方绘画的写实因素,对传统山水画开拓创新,创造山水画新意境的绘画思想。其创新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创作出来的山水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西方艺术画,而不是国画典范。这是因为李可染对传统的认知和继承相对较少,对西方画派趋之若鹜。他过分强调绘画的技术和技巧,忽略了画家必不可少的文化修养,在诗词书法方面功力尚浅,往往导致作品匠气十足,但精神内涵苍白。就像当代的某些电影大片,表面上看视觉很震撼,但真正能打动人的不多,成为文化快餐。本文试对李可染“融合中西”的艺术思想作一简要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对李可染的山水作品,千万不要被所谓的名家给迷主了双眼。

【关键词】李可染;融合中西;艺术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李可染“融合中西”的艺术思想的时代背景。

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和文化都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动之中。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造传统绘画,让笔墨体现时代,是中国画家苦思追索的焦点问题。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入,作为传统文化典型代表的中国画,虽然在变革思路上大体可以分为传统派、融合派、西化派,但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中西融合的成份。

李可染吸纳西画造型因素,借鉴西方绘画表现方法的绘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山水画的新时代风格建构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李可染直接面对自然写生,与传统山水画家的“师造化”截然不同。

李可染在对自然的观察与传统的“师造化”有着明显的不同。他把山水画描绘转向了真实的自然,直接面对自然写生,其实就是用西画的方式画中国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自古就有“师造化”的学习方式。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观察中讲求的是主体以一种“游”的心态与状态在真山水中“身所盘桓,目所绸缪”,是以一种游动的审美视线对自然山水作总体上的把握与体认。而李可染则是借鉴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往往以某一个固定的视点去发掘自然山水独有的美。用李可染的话说就是要从对象中提炼出“典型形象”。而“典型形象”的塑造恰恰就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关键所在。李可染的山水画是把他在自然观察中获得的“典型形象”以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传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可染所画的山水不是真正的中国山水画。

李可染之所以面对自然直接写生,和他的学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李可染早年曾接触过传统,临习“四王”的山水画,继而追摹八大、石涛,中年后又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对传统的追溯,只追溯到清代就止步不前了,没在深入研究了。可见其传统绘画功底是非常的浅显。22岁时,李可染考入了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生班,师从法国著名现实派画家克罗多,专攻素描和油画,这使他又受到系统的西画基本功训练,打下了深厚的西画修养。

就绘画而言,李可染主张吸收西方绘画的科学思想与表现手段,因此,他自觉主动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针对那种片面地认为学习西方素描会阻碍学习中国画的理论,李可染也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了反驳:“有人说,学中国画的学了素描有碍民族风格的发展,我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画中国画有数十年,早年也学过短期的素描,现在看来我的素描学习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假若我的素描修养能再多些,对我的中国画创作会带来更大的好处。”因此,西画的方式来改良中国画是李可染改造传统山水画的重要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李可染的山水,从某种程度上是西方艺术画,而不是国画典范。

李可染与其他那个时代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画家一样,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继承相对较少。过分强调绘画的技术和技巧,忽略了画家必不可少的文化素养。往往导致作品技术性十足,学院味浓厚,但精神内涵苍白,就像今天的中国电影大片,视觉很震撼,但真正能打动人的不多,成为文化快餐。

李可染的山水虽以荆浩、关仝的大山大水的构图理念为宗,却处处表现出伦勃朗式的“黑中亮”纪念碑式体量,这就失去了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追求的荒寒意境和天人合一的精神。这就是为何潘天寿和黄宾虹对李氏山水评价都不高的主要原因。

古人主要是通过画山水画来达到司马迁所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样人生境界。因此,中国山水画非常讲究修心,除了绘画技巧上面要求不断的精进外,文化素养也必须达到上乘,才能创作出具有历史价值的山水作品。

四、结语。

总而言之,李可染融合中西,面向自然写生,对传统山水画开拓创新,创造山水画新意境的绘画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了根本性偏差,其作品精神内涵苍白,比较浅显,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并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