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前行路上的不灭灯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在不堪的时代下仍心怀理想的教师。

我是一个来自高考大省河北的姑娘,之所以要强调这个,是因为在高考这根独木桥上,没人任何人比我们懂挤过几十万考生涅槃而生的喜悦。这一路上是什么让我们坚持在寒冬腊月早上5点半到操场背书,在酷暑的六月,70人的教室里依然奋笔疾书。百日誓师,穿破云间呐喊的力量,是我们寒窗苦读12载对无私付出老师的回报。我见过60岁的老教师依然为了书上一个确定的命题,可以和同学们讨论一节课,我也见过上课迟到不批作业的年青老师。为什么有如此的差异,我想是师德。

这周末观看了经典影片,曾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心灵捕手》,起初我不认为这是一部讲师德的片子,在影片最后威尔敞开心胸的那一刻,我便看到了师德的光辉,那是如此的耀眼,闪亮着整个生命的长度。

总把老师用无私奉献的形容词高高挂起,奉献是什么,是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伟大亦是初心。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摸索前进,我们遍体鳞伤,我们拼尽全力,却仍旧有人过不好这一生。但是,总会有人带来希望,指引我们前进。我们都是文苑学子,可以说将来绝大部分人是要走上三尺讲台,手执教鞭,以你的思想境界去引领一代代祖国的花朵,“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听到这句话,我们总会想到陶行知。为何会想起他?是因为他身上的师德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一直感染着我们。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社会,一夜暴富实在太容易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然而陶老师却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教育最真挚的诠释,是对教育最执着的追求。

1917年,陶行知先生回到满目疮痍的中国,国家极度贫困,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

他脱下西装,辞掉工作,开始开展平民教育,他来到晓庄带领学生,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拼尽全力只愿中国教育可以破土而出,他倾尽半生惟愿中国教育生生不息。

有人发问,以陶先生一人之力怎能撑起整个中国?没错,一人之力微不足道,但他不是一个人,我们的乡村教育让千千万万大山里孩子看到了大山外面的世界。我们有坚守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守护在悬崖边的格桑德吉老师,我们有扎根深山36年将青春年华献给大山母亲的支月英老师,我们还有以柔弱身躯撑起生命天空用行动谱写大爱赞歌的最美教师张莉莉。真是这些楷模和榜样带领我们寻着先贤的印记,前赴后继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教师,把忠心留给教育,把热心留给学校,把爱心留给学生。孜孜执着,甘愿寂寞。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教师这个群体:共树万世之师表,同铸不朽之师魂。陶老师以他的不慕名利,潜心育人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可我想,他想要的不是流芳百世,而是别人衷心的称他一声:老师。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唯有简单方定,方能不愧于心。我心里有一簇迎着烈日而生的花,比一切美酒都要芬芳,滚烫的馨香淹没过稻草人的胸膛,是师德的力量,它长存我们心中,从此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天光而永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