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闭塞,是交通建设的一个重心。新中国成立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贫穷落后,必须建设自己的交通网络。我国幅员辽阔,要实现远距离的运输,铁路是最佳的选择。正因如此,当年孙中山先生曾在他的《建国方略》中预测,未来的中国将拥有16万公里的铁路里程。然而这个长度,在清朝灭亡时只有短短的8000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止2018年,我国已建成的铁路达到了13万公里,还有3万多公里即将竣工。孙中山先生的这个预言之所以能实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铁路建设者们的付出和牺牲。在以前的“三横五纵”8条干线中,沟通西南经济命脉的“成昆铁路”,具有重大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成昆铁路的两端是四川成都和云南昆明,这是一条国铁Ⅰ级客货共线铁路。1958年成昆铁路首次动工,后来因为技术原因等多种因素反复停工开工,直到1970年7月1日才全线竣工并投入运营。

成昆铁路所在的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巨大的落差和独特的地质条件,给铁路的施工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在成昆铁路上,各种隧道、桥梁几乎成为了主体。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成昆铁路的建设者们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正是这种为了建设祖国而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才确保了成昆铁路的竣工。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成昆铁路建成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悲壮的故事。比如龙骨甸大桥7号桥墩里,就躺着一位21岁的烈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骨甸大桥位于云南省禄丰县井乡龙骨甸,是一座以地名命名的桥梁。该桥全长1382米,有38个桥墩,每个桥墩都高达40米。1965年8月24日,大桥7号桥墩已经完成了模具的铺设,也完成了灌注速凝水泥之前的一切准备。随着一声令下,速凝水泥涌入了模具之中。所有人都等待着灌注的完成,八七○七部队三十七分队班长熊汉俊也在旁边安静地等待着。但一直睡眠不足的他突然一个踉跄,一头跌进了模具之中,所有人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就已经被水泥淹没了。

熊汉俊生于1944年,是江西省樟树县人,也是大家口中的“活雷锋”。在大家的眼中,熊汉俊似乎就是一个铁人,他自己的工作量本就很大,但他忙完了自己的任务还帮大家做那么多。他仿佛就是一个饿着肚子等待妈妈做饭的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盼着铁路早日竣工。牺牲的这一天,身为班长的熊汉俊还只有21岁,再过几年他就娶媳妇了。为了让烈士的遗体入土为安,施工队本想用炸药对桥墩进行爆破,但混凝土被炸碎了,烈士还能留下全尸吗?

经过反复思量,上级领导在“留全尸”和“入土为安”之间,选择了前者。成昆铁路竣工后,驶过龙骨甸大桥的列车都会鸣笛30秒,谨以此向献出宝贵生命的熊汉俊烈士致敬!虽然已经过去了54年,但列车司机们过此鸣笛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当年的战友早已迟暮,但依旧坚持每年来给熊汉俊班长“扫墓”。在老兵们的影响下,当地的武警战士也将7号桥墩当成了一个宣誓的,他们用这种方式让熊汉俊烈士见证祖国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老兵们的提议下,7号桥墩被刻下了“熊汉俊烈士千古,昆明铁道老兵”一大一小两行字。这13个字让我们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水泥桥墩,其实并不平凡。在那个年代,为建设祖国而献出生命的烈士不止熊汉俊一个,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祖国今天的繁荣和富强。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