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来文风繁盛、人文荟萃,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北学孔门,归来后开拓东南文化,故而常熟之读书风气,由来已久。
言子是常熟最值得称道的文化始祖,“道启东南,文开吴会”是南方文化经济大繁荣的基础。而“游文书院”则是历代当地文人学者的最引以为豪的的文化圣地,也是国内外、海内外关注吴文化研讨者的朝圣之地。
书院之学,自宋代鼎盛以来,代有兴废。书院所学,一为经学,一为时论:读经解经,是书斋间事,众所接受,没有异议;而时论,为科举写策论作准备,必须议论时政,臧否人物,这要犯时忌。最正宗官方的书院是儒学,是集讲学,考试,表彰与祭祀一体的国立庙堂。书院均是官办与民办结合,延绵有序的书院是游文书院。其他书院,其实是社学,属于民办性质,比一般私塾高挡一点,常请大儒来讲学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文书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游文”一词取自《汉书·艺文志》名言“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同时寓“潜心会文”之意,故名。游文书院地处常熟城区虞山东南麓石梅,书台公园西侧。此地为天然读书佳处,东面是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古迹,北边山麓有巫咸古祠遗址,西傍原有雅集亭、白居易和苏东坡两文学家的合祠等好几处名胜古迹。明清时期,翁心存曾经当过书院院长,其子翁同龢和同辈少年曾在这所书院受业,有不少人成才,活跃于朝野。
辛亥革命后,游文书院改名石梅小学,名号沿用至今。今石梅小学还保留书院旧址一进,现为常熟市书画院,有清代著名书法家杨沂孙所题匾额一块。厅内有碑记二处。进入新世纪以后,常熟市秉承悠久的人文传统,不断亮化文化品牌,推进古城保护,完善服务体系,传承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效应进一步彰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瓶庐遗恨》记载:游文书院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风景十分优美。书院分为三进,随山势步步升高。前院为“桂花厅”。满园归还掩映,八月间,桂花盛开,香飘数里,半山氤氲芬芳。大厅上方悬挂着“游文书院”黑底金字的匾额,出自常熟书法名家汪应铨的手笔。厅中立着一座石碑,恰似一座屏风,上面刻着重修石梅游文书院碑记。
游文书院古迹旧址颇多,后面的山脚上至今仍留有多处刻石。据《重修游文书院碑记记载》,园内“山辉川媚”上边,还有“山辉川媚亭”,一名“卓尔亭”。往西,书院桂花厅后,有一泉潭,名“蒙泉”,在“蒙泉”上,应是石亭,可惜已经没了,只留下石亭铭文:“两湖如镜,万树连云,文学仰止,遗恭维殷”,落款为“言如泗奉题”。程光钜题写的《蒙泉铭》“涓涓岩泉,清淑凝聚,气至机流,沛然莫御,匪静曷恒,匪动曷著,云窦有源,试为寻溯。伊昔未达,堪然中藏,历千万祀,韬厥声光,熟启其籥,际我圣皇。山川应运,灵液流滂,郁郁虞山,先贤是宅,帝子遗台,流风足式。天牖斯文,泉飞讲席,一瓢洗心,勖尔朝夕,蒙以养正,圣功是基。有冽者泉,若示其微,体兹不息,日进庶几,勿谓可待,逝者如斯。”石亭铭东,是“松风水月”石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文书院的核心区域“四照堂”,现位于城区书台公园的常熟市书画院内,系雍正三年(1725年)粮储道杨本植所建,后屡次重修增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书院改办常昭学堂,后改名常熟公立高等小学西校,宣统二年(1910年)停办。现房三间,坐北朝南,硬山顶,通面阔18.2米,通进深7.8米,中间为一厅堂,抬梁式,木构用月梁。书院旧址现为石梅小学及常熟市书画院。此处建筑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四照堂”堂后便是二门,二门内即是书院的教室(即就是现存的“四照堂”)。“四照堂”现房三间,坐北朝南,硬山顶,通面阔18.2米,通进深7.8米,抬梁式,木构用月樑。教室前墙有四个轩敞明亮的大窗户,窗棂雕刻着松竹岁寒三友图,雕工精致。里边贴着白纸,采光条件极好。室内排列着一张张书桌,既宽绰又整齐。教室前还有一个凉亭;亭中安放着石桌、石凳,是学子们课余休息之所。站在亭内,虞山北麓的景色一览无余。教室后面,拾阶而上,还有一个院落,这便是书院的后院。院内石阶两侧,各有一个厢房,这是山长和学师的书斋和起居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着石阶再向上走,便是书院的藏书楼。里边有许多典籍诗文。楼后群山为壁,自然成了书院的后墙。这堵墙青藤紫葛层层缠绕披拂,红花绿叶点缀其间,仿佛一幅巧夺天工的巨大壁毯垂挂山崖,山泉从石缝里溢出,沿壁缓缓而下,在墙外汇成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这便是“蒙泉”。泉水一年四季,叮叮咚咚,如钟磬,如鸣琴,长流不断,最终汇入琴水,流入常熟城里去了。
游文书院的东面不远处便是六朝时文采风流的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四周茂林修竹,苍翠欲滴;芳草野花漫山遍野。南面是“学山园”,相传里面供奉的是商朝丞相巫贤父子。“学山园”的周围有大片梅林,隆冬梅花似雪,清香十里,醉人心神。西面是齐女峰,峰巅有“辛峰亭”,登临亭上,极目远眺,常熟城内鳞次栉比的房舍,城外大大小小的村落,山山水水在一望之中,令人胸襟开阔,气朗神清。游文书院的北面,自西向东,虞山逶迤。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松涛似海,绿林如浪,里边掩映着仲雍、周章、子游等古代先贤的墓冢,向来是士子们最喜登临凭吊的地方。无论从自然风光,还是文化氛围,对莘莘学子来说,游文书院都是再好不过的地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受聘来游文书院任教的多是望重儒林的知名学者。除了翁心存外,还有吴大澂、许廷皓、钱泳、邵渊耀、赵烈文等人。这些人各有所长,荟萃一处,如群星灿烂,使游文书院声名远播,也使这里的学术气息空前浓厚。
历史的长河在静静流淌,泛起一朵又一朵涟漪和浪花。游文书院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悄悄变迁。清光绪年间,正值白话文推广,庞鸿文、邵松年修建斋舍,将游文书院改办为常昭学堂,这是当时常熟较早创办的新学之一。到了宣统年间,常昭学堂改名为常昭公立高等小学西校,通称“常昭石梅公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国年间,几经变迁,校名也多次发生变化。新中国建立后,常熟解放,石梅小学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950年,学校更名为常熟县石梅中心小学。1983年常熟撤县建市,学校更名为常熟市石梅小学,为常熟市直属小学。
历史凝厚蕴,岁月展新姿。传承着游文书院三百年的光辉与恩泽,石梅小学展现着她独有而深厚的传统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无疑使得这所百年老校,在今后的岁月中,必然更加坚持追寻百年文脉的起点与基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现代化理念浸润思想,赋予学校教育以更为丰富而厚重的使命与责任。(王根元 张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