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3+1+2”。

“3”是三门主科,分别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是必选的。

“1”指的是要在物理、历史里选一门,按原始分计入成绩。

“2”指考生要在生物、化学、思想政治、地理4门中选择2门。

但是这几门科目不以原始分计入成绩,而是等级赋分

等级赋分指的是把考生的原始成绩根据人数的比例分为A、B、C、D、E五个等级,五个等级分别对应着相应的分数区间,然后再用公式换算,转换得出分数。

新高考的改革方案比起过去高考文综、理综的模式,对考生选择大学专业的针对性更强。

网上也有很多高考“3+2+1”的组合可以参考。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搜集高校专业资料,明确专业倾向

“3+1+2”的模式不像过去“3+3”的模式,可以分文理时简单考虑一下自己擅长文还是理,等到高考完再考虑自己喜欢的专业。

新高考“3+1+2”模式下,选科直接关系到将来大学的专业,因为有的大学专业是会限制高考科目的。

比如像医学这样的学科,如果高中没有学过生物,可能就会受限;像是地质勘测这类的专业,也是需要有地理的底子的。所以,前期搜集相关专业的信息很重要。

2、结合考生实际情况,考虑考生兴趣和意愿

“3+1+2”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1”。

“1”指的是物理和历史只能选一门,那么物理和历史之间的划分就限制了考生选文还是选理。

高考文理科的选科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文科理科对于未来找工作都各有自己的好处,但是自己能学好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不喜欢物理和历史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如果选理,必有物理,如果选文,必有历史,而且它们的分值都很高,所以在这两门科目上大家一定要多下功夫,发挥优势,补足短板。

考生和家长在选科之前也要考虑一下考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考生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愿意学的科目,或者根据考生心仪的大学专业选择相应的高考科目。考生可以参考自己高一的成绩,听听老师的建议,明确自己的实际情况。

其一:兼顾兴趣与特长

普通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第一老师,同时兴趣也是个人秉性和思维模式的体现,所以兴趣是第一前提。

可以让孩子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上的课、想参加的兴趣小组或社团分类,这样就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其兴趣点和特长了。如果学生并不知道自身到底喜欢哪个科目,这时可以从反面考虑,明确自己不喜欢的科目,通过排除的方式也可以缩小选科范围。

据专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惫。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精疲力竭。所以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对于自己兴趣的考查,主要看当前潜在的职业兴趣和对各门学科的学科兴趣。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的兴趣跟我们的性格相关,也就是说我们性格是什么样,当然对我们的兴趣养成也很重要。性格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相对来说不起主要作用,但是,在选择专业之前对自己的性格有所了解,对今后选择和专业有关的职业是很有必要的。

一些心理学家建议:热情、善于言谈的学生,比较适合选择师范、法律、旅游等专业和职业;细心、同情心强的学生,适合选择医生专业;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果断性强的学生,宜选择工科类的专业;组织协调能力俱佳的学生,宜选择财经、管理、数理等专业。当然这也只是个人见解。

其二:回顾孩子成绩清单

素质教育也就是现行的教育制度下,成绩是选择的最实际的依据。因此,建议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各科成绩的确切情况后,再把各科成绩作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看清楚其哪科更具竞争力。然后在进行选科,这样更能体现优势学科。

其三:关注孩子自身潜能

很多家长肯定就问,这个孩子潜能怎么看得出啊?心理学应用研究表明,个体在努力程度相当的情况下,学习成果较好的学科可能就是自己的潜力和特长所在,而对于收效甚微的学科,则表明该个体很可能缺乏学习的优势和潜力。也就是说,相同努力下,哪科成绩优越一点,肯定相对而言,那科的潜能就更好一些。

因此,建议选科时应以孩子的学习效率为标准,了解其自身潜能。

其四:参考目标院校专业设置

新高考模式下,高校专业在录取时会对考生的选科提出一定的要求,只有考生选择的某个科目达到要求才可以报考该专业。故考生科目的选择影响着以后大学专业的选择,重点体现在专业选择面上,科目选择得合理可以使专业的选择范围十分广泛,反之则会使自身的专业选择变得很局限。

因此考生在选科时,需要先提前对大学专业有一定的了解,知晓大类学科专业对科目的要求,科目的选择需要兼顾到以后的专业意愿。只有在提前了解目标院校招生专业对高中学科的要求下,才能避免将来报考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科目与招生要求不符。

其五:靠近孩子理想职业

新高考最大的特色就是在于所有的选科就是为了以后的就业。个体选择与自己的理想接近的学科,对其学科的学习将起促进作用,学习起来就会更积极,更主动,学习成绩也就可能更出色。

因此,建议选科时要靠近孩子自己的理想职业。可以让孩子做一下学业测评,来参考一下孩子的性格和兴趣点适合哪方面专业和职业。

其六:结合社会需求

选考科目需要个体系统思考,既要看到个体自身的需要,也应当考虑个体家人的想法、大学专业的需求及社会工作的需求。因此,选科时要观察、分析社会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借鉴个体父母的经验和想法,更谨慎地选择。

其七:参考学校教学资源

选择学校教学资源更有优势的科目,学生也能够享受到最佳的教学条件。反之,选了学校教学资源较差的科目,即使孩子潜力再好,可能也无法全力发出。

其八:科目组合要适应高考录取规则

注意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要求不一样,学生根据要报考的院系和专业所要求的必考科目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这里需要强调一下,各个学校同一个专业其选考科目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高考选科对考生的影响

新高考的背后,是让我们学会规划。

高中阶段,高考是终极目标。但上面所说的规划意识的启蒙与实践,对我们一生的发展都是极其有意义的。

姑且不说整个人生发展生涯,我们目前的任务是:将来可以考上一个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大学。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作为高中生,当务之急就是,我们需要、也必须为自己的高中学习做一个规划。

敢想

你的大学目标是什么?

很多同学在想到这个问题时,都会一声叹息。

他们认为自己很差,那些好大学肯定与自己无缘。这其实是“不敢想”的大忌。

我们都知道《为学一首示子侄》中的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富和尚的一生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他连想都不敢想。

把梦想扼杀在摇篮里,所有的一切都将是多余。所以,面对大学,我们必须要敢想,敢于向好大学发起人生挑战。

人只有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才有可能获得进步。

▼但是,如何能够敢想呢?

首先,我们要去体验一下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要体验好和差的区别。

不要成为井底之蛙,要接触更加广阔的天地,有所震撼后,向往更美好生活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有人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自己一直对顶级酒店无感,认为白花钱。但有一次偶然入住之后,就发现那感觉太美妙了,就自此发誓要好好奋斗,以后一定要每次都住五星乃至顶级的。

年轻的马云也是这样,在去澳大利亚之后,被他们国家的发展水平惊到了,看到与人家的差距之后,也让他树立了一个信念:让自己和祖国发展的更好。

这就是敢想的来源。人往高处走,生活的更好,甚至可以让别人生活的更好,这才是活着的意义。

其次,我们要打破思维惯性。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学校版就是“他们就一定能比我考得好?”也有这样的同学,他们认为自己的学校很烂,从来没有人考进过顶尖学校,于是也放弃了努力。

《风雨哈佛路》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主人公从一贫如洗、家庭纷乱的环境中最终考入哈佛大学,我们如今比她条件好的不知多少倍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志气拼一下呢?

会想

“我17岁,开的兰博基尼,没有问父母要一分钱。也没靠其他人帮忙。都是我一个人想出来的。”

这是一个段子。但从中可以看出,虽然敢想很好,但过度了就变成了幻想、瞎想。所有的梦想,都应该扎根于现实,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适合自己的。

所以,想的时候,不仅要敢想,还要会想。

▼如何会想?

处在高中,无非就是这一条:

我在高考中要达到什么目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考上好大学,我们必须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主要有这几个方面:兴趣、能力、价值观、性格特点。对自己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后,我们便可以找到自己的向往所在,从而有的放矢。

认识自己包括的主要方面

▼那么如何科学地认识自己呢?

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自我探索、询问他人(父母、老师、朋友)以及阅读、体验等不同的方式。其中,心理测评是最为快捷、科学、常用的一种方式。

认识自己的途径

知完了己,我们要知彼。这个彼,指的是大学和专业,即我们的高考目标。

哪所大学是你的梦中情人呢?哪个专业是你的心之所向呢?

当然,我们必须要注意,不能只知道目标有什么,更要知道目标是什么样。很多同学想当然的就以为某大学某专业怎么样,或者只要我分数够了就随便挑,这样并不严谨。

有的专业不能光看名字,例如心理学专业,很多同学想当然以为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什么催眠、微表情轮番学,但实际上本科阶段极少可以接触到真正的咨询,更多的都是通识教育,例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学起来比较理论;有的专业不能想当然的报,例如建筑学,绝大多数学校都要求考生有美术基础,不是光有一颗建筑设计师的心就能接纳你的。

所以,对于目标,我们要懂它什么样。

大学,我们要了解它的实力水平、地理位置、学校特色、政策引导等,有条件的,可以去实地看一下,毕竟有时候眼缘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专业呢,我们要了解学习内容、未来具体发展、某学校的培养方向、报考要求等信息。

目标的确立

在敢想和会想之后,我们就能确立自己的高中奋斗目标了。

有了目标后,可以制作一份承诺书,作为对自己高中阶段人生目标的一种承诺。

然后,把目标贴在一个醒目的地方,对自己时时刻刻有一个提醒和激励作用。

提前做好生涯规划

此次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均实行“3 1 2”的选考模式,具体指新高考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一高考科目和3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简称选考科目)。

3门选考科目分为1门首选科目(物理、历史科目中2选1)和2门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目中4选2),语文、数学、英语是必选科目,这意味着将有12种不同的组合供学生选择。并且,不同的选科组合直接关系到未来大学所学专业,甚至是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有机构对近万名高考生和大学新生调查发现:有10%的高考生对自己所报考的专业“完全不了解”;高达 66%的在校大学生表示如果可能将改变专业。

很多高分考生直到高考结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专业,匆匆选择一个热门的、高薪的专业方向进了名校之门,然后才发现,那并不是自己擅长的和兴趣所在,从而限制了自身能力优势的发挥。

而在新高考中的选科科目需要学生从自身的职业规划角度来考虑,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个科目中自主选择2个科目。这一方面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例如一个打算学医的孩子,以往他只能选择物理、生物和化学,而在新高考情况下如果他喜欢历史和地理,他完全可以选择历史、地理和生物(或化学)。这就倒逼考生提前思考未来大学的学业规划,提前思考对自己最有利的选考科目。

高校不同专业可以找到相应的学生,学生的选择权与发展机会得到丰富。

关于积极影响,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高校专业的选考科目设置政策,保障的是文化考试的个性要求,必然影响高校的生源质量。另一方面,高校选考科目政策规定必然传导到中学教育,影响着学生的科目选择取向和发展方向。

第一,新高考选科与高考填报大学、专业有紧密的联系。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高中各个学科对应能选大学的哪些专业,是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前必须提前明了的。

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讲,高校各个专业对应招收哪些科目的考生,是高校招办在招生录取时已经明确划定的。

第二,新高考选科与学生未来生涯规划有紧密的联系。

新高考正式推动后,把人生选择前置,让学生从高二、甚至高一就开始考虑毕业后的方向。

学校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研究指出,选科不仅关乎高考,对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也会有较大影响,须综合谨慎决定。

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三年时间做好生涯规划,成为更好的自己,为最终的选择做好准备,便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第三,新高考选科后在高考计分方式上与以往大不同。

实行新高考选科之前,考生高考总成绩由原来的各科高考成绩(语数英 文综/理综)直接累加。

实行新高考选科之后,考生高考总成绩改为由3个必考科目(语数外)高考成绩加上3个选考科目(文理综)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折算的相应分数。

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在高一高二对自己所选择的6选3科目进行深入的学习,均衡发展各科,不能过于偏科,或像以往一样等到高三再来拼搏。

从对高校教育的积极影响来看:

首先,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规定为0门的影响。

2017、2018年在浙招生的全国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为总专业数的54%与55.9%,这些专业主要是管理、金融、法学、艺术、法律、外语等。

按相关高校解释,多数高校没提出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好处,是可以给高校专业留下文理兼招的自由竞争空间,丰富生源群体的学科多样化结构。他们担心设置选考科目,会人为限制生源群体数量与质量。

新高考下,上海科目“6选3”选考组合有20个,浙江科目“7选3”有35个组合,这意味着学生群体被分成了20个或35个,每所高校都希望竞争每个群体的优秀生源,无疑需要自己设置的选考科目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以免某个群体的生源被自己的政策排除掉。因为这个自由竞争空间和生源多样化的群体,生源充足的学校专业和生源不足的学校专业,都可以招收到适合自己需求的学生。

其次,高校选考科目为1-3门的教育影响。

从2017和2018年公布的数据看,选择1门、2门、3门的总比例大致为5%、8%、30%左右,这些学科大多为纯理工类专业,少数为文理兼招类或者文科类专业。

高校设置了选考科目,表示了这些选考科目是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要求的文化素养,他们希望招收到在规定的学科领域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要求的学生。

查阅高校公布的选考科目,可以发现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在选考科目规定上差异极大。

同样是外语类专业,有的高校规定选考范围为历史、思想政治、物理,有的规定为历史、思想政治、地理,有的规定为历史、地理、物理,有的规定为历史、物理、技术等。

同样是工商管理类、金融学类、财政学类、经济学类,有规定为历史、物理的,有规定为物理、化学的,有的只规定为物理等。

同样是化学专业,有的高校选考物理、化学、生物,有的选考物理、化学,还有的只选考化学等。

同样是数学专业,有只选考物理的,有选考物理、化学的,还有选考物理、化学、生物的,如此等等。

由于学生只要满足高校规定1科要求就符合报考条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不同科目要求,带来的会是不同高校间相同专业生源的不同文化素养,是高校自身专业的生源多样化结构,这对未来高校教学的针对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不过,尽管高校相同专业有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高校专业内的学生文化素养结构会多样化,但凡是学生没选考的那些科目的文化水平,都会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性保障。

从对高中教育的积极影响来看,设置0门选考科目的教育影响。高校未设置选考科目,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与发展机会,这比较符合以生为本的高考科目选择性的改革理念。

在笔者2017年上半年对上海(教师146,学生868)和浙江(教师100,学生498)师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反馈中,关于上海与浙江高考科目方案实际体现了哪些教育理念?

两地师生的一致选择是“促进学生学科兴趣、个性特长发展,增加学生选择权”,上海师生选择比例分别为62.33%和86.98%,而浙江师生选择比例分别为81%和70.16%。不过,这对这个年龄段普遍面临较大学习压力的学生而言,如何做好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还需要高中创造好的条件。

到底新高考科目选择性方案给学生带来哪些积极影响?上海与浙江学生认为“可以将更多时间、精力用于优势学科的学习,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比例分别是46.66%与59.67%;认为“允许文理科目交叉选择,有助于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的比例分别为50.81%与52.33%;认为“考试时间相对分散,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能够缓解考试压力”的比例为48.27%与41.01%;认为“从“只关注分数”向“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与未来发展”转变”的比例分别为36.29%与23.52%。

来源:中国教育服务网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并注明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另,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在24小时内及时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