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资深互联网人士、市场营销行业的老兵,于2018年来到厦门,创办了“酷实习”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教育平台。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酷实习”已经在厦门主要的大学生群体里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帮助了部分大学生实践和实现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同时,“酷实习”也注意到,更多的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缺乏了解,缺乏兴趣,学校的双创活动也存在流于表面的实际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调查报告》全文要投稿到学术期刊,所以本文只呈现一小部分内容观点。

一 一些数据

从对于创新创业的兴趣度看,厦门的几所大学普遍呈现出“三三制”的比例,即1/3的同学表示积极参与,1/3的同学表示支持但不参与,1/3的同学觉得在校创业完全无意义。

积极一面是,近90%的大学生,都愿意把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分享给周边朋友。这种交流风气是产生创新创业机会的基础土壤,说明95后和00后的一代更加开放、积极和进取。

超过60%的大学生希望获得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指导,但实际现实中仅有一半的同学有机会接触过相关讲座活动。

44%的大学生希望可以邀请到社会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讲授经验,更有57%的大学生希望可以去成功的创业企业实地考察感受。

正如社会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看法一样,超过70%的大学生并不知道能做什么项目,也就是说双创本身其实是很小部分精英做的事情。而在对于有创业念头的同学来说,找到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是最困难的事情。

关于阻碍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最大因素,问卷结果毫无意外的是:

“不会+没钱”。

二 一些现状

大学的创新创业活动,基本上流于形式。

虽然在表面上,大学都有创新创业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但实际上的作用就是满足一下每年几次的大学生双创比赛,以及教师考评。学生参与度则首先是为了得学分。

大学生双创的科技含量普遍低,这和科技项目起点高、周期长、资金量大、时间成本高等硬件因素有关。所以大学里有科技含量的双创项目,大部分实际上都是导师自己的半成熟项目,由学生挂名。

由此,就会产生一个奇怪的现象:校方支持的创新创业项目,往往都是大一的学生,然后配置个大二师兄师姐带队,就算启动了。大一学生一方面刚刚走出家庭温室面对社会,另一方面很多学科还没有开始专业课学习,一群懵懵懂懂的青春小伙伴,拿着家里的钱就蒙眼上路了。

更有某些院校,是校方直接列出一串“项目”清单,然后全校同学自由报名认领,也不管学生之间是否适合搭班子,直接按项目报名意愿就完成了组队,然后按政策拨出象征性的经费,坐等学生“结题”完事。

这种大环境下,直接的结果就是冷冷清清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众创空间”,某大学的创业孵化园甚至是常年关着大门,只有上级检查时才临时打开,安排一群演员入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更加有趣的现实是,在校方的双创活动之外,学生自发形成的创新创业项目,却发展的令人刮目相看。

如集美大学某同学,在校期间创立和发展学生票务服务和团建服务,经过两年的发展,现在能形成每月数十万元的营收,最近一个月甚至达到了上百万元的单月收入。很多学生工作室搞的跨境电商、新媒体服务、直播工作室、兼职中介平台等等,也都欣欣向荣。

三 一些建议

1、关于校方的支持角度

目前普遍性的以加学分为糖果,普遍性的撒糖激励效果太差,还拉低了项目成功率。

对于大一学生,好奇心是驱动参与创新创业的根本因素,所以只需要给出大一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好。大一学生最需要的是观念意识和基础知识。

对于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练,已经对社会和商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是可以开始尝试组队实践的时期。大二学生需要的是基础方法论和传帮带。

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如果还能继续在双创上坚持,其本人和项目都已经经历过生死磨练,生存和发展的几率都很大,此时才是校方给予资源支持的时期。对于大三、大四学生的项目,从资金、场地、订单等都可以给予集中扶持,特别是引入校友会或同学会的资源,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对于学分激励,实际上只应该给予大三、大四的学生项目,可以按照其吸纳大一学生的人数,来计算学分,由此鼓励和打通学长与新兵之间的联系,形成三届组队的层级,保障项目可以持续进行,也把双创教育从“官教兵”转变为“兵教兵”。

从“官教兵”到“兵教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功的关键。因为那些“官”,也就是双创老师们,自己都没创新创业过,怎么教?

2、关于资金的支持

在调查和交流中,7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之所以无法参与双创活动,是因为自己没有资金。

但实际上,在一个项目成功所必需的资源清单里,资金其实是最后一项。

所以,给大学生适当的项目启动教育和指导,可以显著提升双创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

普遍平均式的撒胡椒面资金补助,效率太低了。

3、该不该重复发明轮子

每一个学校、每一届、每一年、每次双创比赛,都会出现送外卖、搞兼职、文印店、小超市等等概念相同的创业项目,业内把这个现象通常称为“重复发明轮子”。

但是实际上,大学生双创的重复发明轮子,其实是很有意义,也很具有操作性的事情。

关于这一点,我将另外行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该不该重复发明轮子》,敬请关注本专栏。

寄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大学的四年时间,只是在前进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因此,对于大学生双创工作,既不能像一些学校把这个事业当成包袱、累赘,应付了事,也不能像一些社会人士袖手旁观、冷嘲热讽。

双创的本质不是为了诞生几个赚钱的项目,而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知和执行能力,由此形成整个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你光明,中国就不黑暗。

作者:张栋伟(市场营销专家、资深互联网人士、“酷实习”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创始人)

特别提示:关注本专栏,别错过行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