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中国最长寿的中科院院士,清朝出生,亲眼看到了北京奥运会

都知道,中国科学院云集了中国最顶尖的科研工作者,“中科院院士”这个特殊的群体里,随便一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段传奇。而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位院士,被誉为中科院的“活化石”,他自清朝光绪年间出生,横跨民国、新中国直至现代,堪称是中国最长寿的院士,同时,在科研上,他也斩获众多不可思议的成就,他就是贝时璋。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0月10日,贝时璋出生在浙江镇海县一个小镇上,祖辈打渔为生,到父亲这一辈,则做了德商洋行的一名职员。贝时璋12岁开始外出求学,清宣统三年(1911年),贝时璋在当地一个修学堂学习;到民国二年(1915年),贝时璋又赴湖北汉口德华学校学习;民国八年(1919年),贝时璋下定决心从医,报考了上海同济大学(那个时候还叫同济医工专门学校),两年后,同济大学医预科毕业,贝时璋远赴德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福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图宾根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留学这段经历,对贝时璋非常重要,他接触到以前学不到的知识,也见识了以前见不到的科研设备,他在导师指导下做实验,学习了最新的显微操作技术,还发表论文《醋虫的生活周期》。民国十八年(1929年),拿到图宾根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贝时璋,选择回国。回国之后,贝时璋很长一段时间在浙大工作,期间与女教师程亦明女士结婚。在浙大,贝时璋既在教书育人,同时也苦心科研,有了很多重大发现,发表了多篇论文。

贝时璋主要研究包括动物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再生、中间生、性转变、染色体结构、细胞重建、昆虫内分泌腺、甲壳类动物眼柄激素等方面,其中尤以关于细胞重建的研究最为突出,被誉为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1949年6月,贝时璋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同年11月,中科院成立,贝时璋此后又在中科院工作,1955年,被聘为中科院院士,这一年他也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出访十多个国家进行科研交流。

贝时璋先生一生都在为国科研,为国奔走,他频繁出国学习最新技术,回国加以推广,推动中国科研事业进步,他还组织开展“生物探空火箭”等研究工作,对中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杰出贡献。他担任过的职位很多,包括:浙大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生活习惯,贝时璋先生最喜欢抽烟,他在德国留学时开始抽烟,一直抽了6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说戒烟,就真的戒了。不过他的身体很健康,直至2009年10月29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7岁。一位清朝出生的老人,竟然看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非常少见,更值得关注的是,贝时璋先生一生为国,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他学成回国时,是中国最困难时期,让人不由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