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事教育行业十余年的她,不仅在课堂上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传授体系,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一些独到见解。家庭教育是一个值得长期探讨的深刻命题,她结合自我经验,希望与更多家长分享、探索家庭教育的真谛。

她,就是思考乐教育布吉大区校长——孙丹老师。

孙丹

今日大咖

文:孙丹

编辑:小乐子

言传身教 做孩子的榜样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我想无需多谈,几乎是社会共识了。都知道很重要,但是却有不少爸爸妈妈并不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作为一个教书十几年的教育工作者和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觉得可以跟大家分享和探讨一些对家庭教育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言传不如身教。总有些家长跟我讲自己教育孩子多么的难,操碎了心说破了嘴就是听不进去。对于这些家长我的建议是先做好自己,做孩子的好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孩子的最初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学习其实是模仿,而不是听你说教。你如果在孩子旁边打着游戏监督孩子做作业,还不如走得远远的,别做孩子的坏榜样。

家庭传承的社会现象确实是常见的,比如:高晓松一家四代都是清华的,居里夫妇和她女儿女婿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古今中外还有很多政治家族和商业家族,我不想举这些例子,毕竟政治资源和财富资源都是可以传承的。

但这其中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改革开放初期起来的一些商业精英,牟其中、曹德旺、潘石屹等。这些人绝对是白手起家,他们都有吃不上饭饿肚子的记忆,上一代肯定给不了他们什么财富资源。可是如果你去了解他们的父辈会发现解放前都不是普通家庭,牟其中的父亲是银行行长,曹德旺的父亲是上海商业大亨,潘石屹的父亲是黄埔毕业生,这些人父辈曾经是民国时代的精英阶层。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人的成功很难说父辈给了多大的帮助,毕竟是沧海桑田的社会变化,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父辈也不会往商业方面培养他们,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学习模仿了父辈的品格、习惯、为人处事的方式及思维模式。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努力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言传不如身教。

“快乐教育”不是放任不管

希望家长不要盲目迷信国外所谓的“快乐教育”。我本人其实是提倡快乐教育的,也一直尽量把课程设置的有趣味,不枯燥,对孩子尽可能地鼓励而不是批评。但有些家长所信奉的欧美的“快乐教育”理念,认为中式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创造力,认为孩子就应该自由解放,不能做一个只会读书的考试机器,要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就能培养出外国精英家庭那种学习、运动、才艺样样行的牛娃。

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呢?在美国只有为社会底层人民开办的公立学校才是实行的“快乐教育”,他们培养的是未来劳工阶层的人,下午三点那些黑人社区的黑人小孩就去打篮球了,小时候确实挺快乐,但他们长大了还会快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英阶层的孩子一般上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一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前几年,有一位美籍华裔妈妈蔡美儿写了一本《虎妈战歌》,在中国读者大部分持批判的态度,许多人骂她“变态”、“奇葩”,认为她女儿肯定心里不健康,将来有可能自杀。几年过去了,她两个女儿先后从哈佛毕业,都很优秀健康,没有一个自杀,虎妈一时在美国成了一种多种媒体上讨论的社会现象。

2015年,BBC拍了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其中对比了在伦敦中国老师按照中式教育教的孩子和按英国的教育方式教的孩子的各方面的成绩,结果当然是中式教育的成绩好。其实在多年以前欧美的精英阶层的教育就已经呈现出中式教育的特点,所以希望家长不要盲目崇尚西方的“快乐教育”,中式教育并非一无是处。

别让孩子去实现你的梦想

不要让孩子去实现你的梦想。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跟父母有矛盾,不少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不跟我说话,一说就吵架。除了这是个心理的叛逆期以外,有些家长也要反思自己的问题,你的孩子已经在向一个成年人过度,你却总想让他将来去实现你这辈子无法实现的梦想,一句话“我还不是为了你好”让沟通无法继续。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特别是已经进入高中阶段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把交友、兴趣、爱好、择校的选择权交给孩子。

教育的本质不是制造一个父母想象中的孩子的完美人生,而是前期帮他的人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树立正确的三观,协助孩子实现孩子自己的梦想。

家庭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孩子和家庭的未来。每个人都不是天生会做父母,我们都应该去学习怎样为人父母,怎样与孩子相处,怎样去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自己成长,让孩子成长,与孩子一起变得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