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卡生活》杂志

中国银联 主管主办

理论研究 实务探讨

51信用卡风波,让大数据公司、网贷平台的信息安全、“套路贷”、催收、助贷等问题站在风口浪尖之上,同时也引来监管部门的多重施压。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已组成调查组,摸底大数据的使用边界和采集边界,将会涉及外包催收公司管理办法。首批排查和调研的机构包括一诺银华、万盛金融和平安普惠。

10月24日下午,网传人民银行紧急调研,要求银行填报是否与第三方数据公司开展合作,排查的合作内容主要涉及数据采集、信用欺诈、信用评分、风控建模等方面,有的要求银行上报第三方公司的名字、股东背景、是否涉及爬虫。

一位机构首席风控官表示,此次主要是排查“爬虫”信息,部分银行并未收到要求填报第三方信息的通知。

0 1 暴力催收掀起51信用卡“惊魂”调查

10月21日,国内最大的线上信用卡管理平台51信用卡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调查,杭州警方突袭了51信用卡公司总部,带走了部分工作人员。这场调查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更让51信用卡陷入舆论旋涡的中心。毕竟51信用卡是国内互金行业的“明星企业”,成立6年后于2018年7月登陆港交所,上市前曾获得过小米、京东、顺为资本等多家知名风投的融资。根据其年报显示,2018年51信用卡的注册用户数增至7590万,同比增长22.4%;累计管理信用卡达1.23亿张;净利润21.69亿元。

这场调查亦是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严监管信号。当日,51信用卡股价下跌超过34%,收盘价为1.77港元。

针对此次突击的原因,10月21日晚,杭州公安对外称,“‘51信用卡’涉及大量各地异常投诉信息。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催收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的行为,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

此后,51信用卡发出公告称“公司目前运营情况及财务状况仍保持健全”,并称公司创始人兼CEO孙海涛、CFO赵轲协助政府部门调查已暂时完结,两人均未被相关部门扣留。

10月22日早上,孙海涛在其个人微博表示,“这个风波是因为我们管理上不完善,尤其是对合作公司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在对借款人联络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给个别借款人造成了伤害”,并向公众道歉。

然而,这次悔改、道歉并没有为51信用卡挽回太多市场信心,在10月22日小幅回升后,10月23日,其股价再度下跌5.5%,收盘价为1.89港元。另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的严厉监管使得互金业务最重要的大数据风控几乎没法做了,而意图实现助贷转型的头部平台不会超过10家。

0 2 “爬虫”触及数据安全底线

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在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我国征信对替代数据的使用已经走在国际前列,但是替代数据也存在一些数据安全问题,如来源广泛、种类繁多,缺乏统一归口;国内数据行业滥采滥用数据的情况严重,近几年国内外均发生了多起数据泄露事件;合法和安全是使用替代数据的底线,并且替代数据不能是万能药,不可能解决信用或者普惠金融的所有问题。

和大多数行业的发展轨迹一样,如今大数据“爬虫”技术已发展到足够引起监管重视的地步。

作为一种收集信息的计算机技术,“爬虫”本身是中性的,合不合规取决于爬取的对象是否越界。目前,“爬虫”技术的“罪名”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这是最关乎大多数网民信息安全,以及剑指大数据风控公司违规操作的一条。简而言之,即是“爬虫”公司通过非法途径、手段在未经收集人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包括公民姓名、身份证号、手机、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间接地为网贷灰色产业链中套路贷、助贷、暴力催收等环节带来“商机”。比如,在获客前端,销售用户信息,导致用户在A平台贷款后,B平台主动电话联系并愿意提供贷款服务;在催收时,对用户所在公司、居住地进行信息轰炸,并将催收信息贩卖给其他网贷平台等。

值得一提的是,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数据是大数据风控公司主要爬取的对象之一,这些数据既能保证用户的真实性,又可以判断其消费水平。当用户申请消费贷款时,同意授权爬取淘宝数据,那么“爬虫”便可能通过淘宝网页进入到支付宝。与此同时,很多网贷产品的申请条件更是直截了当与芝麻信用挂钩,芝麻分的多少直接对应不同的贷款金额。

二是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高频使用的网站入侵,并大批量获取公开数据时,影响网站的正常运行。比如,“车牌黄牛”通过“爬虫”软件侵入“交通安全服务管理平台”,非法获取大量未注册车牌数据信息向用户出售。

三是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利用“爬虫”技术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获取数据,或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比如,2018年8月华住集团旗下连锁酒店用户数据发生泄露,导致大量数据在暗网上被标价出售。

监管为何现在“收网”?

“爬虫”技术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兴起,本质上与“信息孤岛”有关,一方面工商、税务、征信、司法、社保等环节存在信息割裂,另一方面各大电商平台“各自为战”。零散分布着的信息,成为“爬虫”发展的“商机”。

然而,“爬虫”技术已发展多年,此前被广泛应用于搜索引擎的关键词优化(SEO),之所以最近才受到监管的重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爬虫”技术对用户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其中不仅包括网贷平台的暴力催收、套路贷等“常规影响”,还直接影响到普通消费者,比如机票网站会根据网站浏览量调整机票价格,浏览量越高,则抢手度越高,而“爬虫”产生的虚假浏览记录则会扰乱机票网站后台算法,间接提升机票的实际价格,促使消费者不得不花高价来消费。

第二,“爬虫”技术公司和互联网电商的矛盾激化。在“爬虫”技术发展初期,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通常对“爬虫”技术保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是因为“爬虫”技术能为网站、店铺页面带来一定的浏览量,也就是流量,流量是判断互联网平台市场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大流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平台获得投资机构的青睐,加快融资的进程。有业内人士表示,“只要这些‘爬虫’技术不影响网站的‘负载均衡’,一般都不会管。”

然而,这种互惠的模式在近年来逐步被打破,“爬虫”技术对于各大电商平台的影响越来越大。电商平台的优质数据被爬取后,却为他人“做嫁衣”,让那些风控实力薄弱的网贷平台不费吹灰之力便能从消费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至此,双方的关系演变到无法容忍的地步。网上有传言称,监管对部分大数据公司的收网或和电商平台的举报有关。

0 3 “助贷”行业或面临洗牌

“助贷”是近来网贷平台主要转型的方向,一般是指银行、信托、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方,由互联网公司线上导流或线下门店的商业模式。

10月12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规范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类业务及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商业银行严禁与以金融科技之名从事非法金融活动的企业开展合作;严禁与虚构交易背景或贷款用途,套取信贷资金的企业开展合作;严禁与以非法手段催收贷款的企业开展合作;严禁与以“大数据”为名窃取、滥用、非法买卖或泄露客户信息的企业开展合作。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彭凯表示,此次《通知》主要有两大块内容,一是金融科技公司业务合作,二是互联网保险业务。就内容而言,都包含了此前一些监管文件内容或者监管口径,但是此次《通知》内容较为细化。短期内,金融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在业务层面合作的“中止”或“暂停”不会出现。但基于此次新规,金融机构会在合规改造问题上追求更精细的作业。但长期看,文件内容本身表明监管的方向,更加追求细节和实质认定,以往的“应对式合规改造”的擦边球做法将不再管用。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监管层层加码后,此次《通知》再次对风控要求提高,原来与助贷积极合作的银行有可能在未来会降低原有合作业务体量。此外,《通知》也将给中小金融科技公司较大影响。因为金融科技公司本身是有意识地在与银行形成错位竞争关系,而中小金融科技公司除了与银行错位竞争,还需要与头部平台错位竞争,就导致市场相对更加下沉,对于银行来说数据价值相对不高,其次中小金融科技机构从技术积累与合规上不如头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