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观察的人可能会发现生活中一个奇特现象,我们餐桌上的肉类大多是非食肉动物的。牛和羊属于食草动物,猪和鸡鸭属于杂食动物,而狗肉、猫肉、鳄鱼肉这些食肉动物的肉,人类很少吃,看似是饮食习惯所致,实则是大自然平衡的结果。

自然界中,能量沿食物链向上逐级递减,上下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到20%,生物呼吸和排泄会耗费大量能量,被同化的能量占比很低。举个例子,“草被牛吃,牛被狮子吃”,这个食物链中如果能量传递率为10%,那么1000吨草可以养活100吨的牛群,100吨牛群又可以养活10吨的狮群,假设人类只吃食肉动物的肉,那么10吨的狮群被人吃,最终只能养活总重量为1吨的人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设人类只吃食草动物的肉,那么100吨的牛群就可以养活10吨重的人群,能源利用率大大提升。目前全球有约76亿人口,人类吃的肉如果以食肉动物为主,获取的总能量会大大降低,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人口。从全人类的角度来说,为了繁衍当然会选择吃牛羊猪,这些食物链低层级的动物。

注*人类并不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如果食物链简单地分为5个等级,1代表生产者,5代表顶级掠食者,那么人类的平均排名是2.21,营养等级不高因此才可以产生庞大的人口。

能量传递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而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却沿食物链逐渐升高,这叫生物富集作用。食物链中,食肉动物的位置比食草动物高,如果人类以吃食肉动物的肉为主,反而会在体内造成重金属和毒素的积累。

人类很少吃食肉动物,另一大原因是远古时期的食肉动物生性凶猛,难以驯化,谁吃谁还不知道呢。并且食肉动物为了捕猎,运动量较大,体内脂肪大多不高,肉质老而干。而食草动物性格温顺更好狩猎,且脂肪含量较高,口感肥美,从供能角度来说首选也是高脂肪的食草动物。从数量上看,顶级食肉动物的数量远远小于食草动物,远古人类遇到的大多也是食草动物,所以会倾向于吃食草动物或杂食动物的肉。而基因对于环境变化总是尽力去适应,这使我们祖先舌头上味蕾的鲜味受体发生改变,久而久之发展到现在,人类就很少吃食肉动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它原因就是,食肉动物多以吃生肉为主,寄生虫和细菌含量远超食草动物,例如猫和狗的体内易产生弓形虫、绦虫等,即便狗肉和猫肉经过烹煮,大量病菌产生的毒素也会影响人体健康。并且食肉动物的肉嘌呤含量高,肉质偏酸性与人体弱碱性环境相背,食用过多会引起冠心病和痛风。

确切来说,人类很少吃的是陆地上的食肉动物,因为人类是陆生生物,适应的是陆地环境。海洋中许多鱼类,例如带鱼、鱿鱼、三文鱼、比目鱼等都是食肉动物,人类还是经常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