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十三年,统治者对番禺突然有了“三城合一”的构想,于是直接将其承接的山脉拦腰截断。象岗山,从此就脱离越秀山母体面成为一座孤零零的小山包。后小山包经过战争的洗礼,逐渐变成了49米高的小土坡。1983年,按照当时广州市的城建规划,决定对仅存的小土坡进行改造,建立职工宿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工程开始,当象岗山被下挖17.7米后,整个山丘形成了一片面积5000平方米的平地,就在工人准备继续下挖地基时,好几块带有裂缝的神秘大石头出现了。民工仔细勘察,是一块又一块整齐排列的砂岩石板。

当民工撬开其中一条裂缝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碎石从裂缝掉了进去,发出一些闷响,大伙凑着裂缝往里瞧,工地开始变得热闹起来。正在这时,广东省政府基建处基建科长邓钦友来到了工地。见工友们如此兴奋,也凑过来看了一眼。

此时裂缝的最宽处已被撬开了0.3米,邓钦友往里仔细看了看,洞穴内的墓穴形制基本可以辨清。因自己常年负责野外施工而有些文物知识,邓钦友当即制止了继续挖掘的行动:“下面很可能是一座古墓,你们不要再折腾了,我去打个电话把情况报告一下,请文管会的人来看看再作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市文管会考古队得到消息,很快派考古人员黄淼章、陈伟汉、冼锦祥等赶到现场。经考古队勘查后,认为是一座石室古墓。古墓位于象岗山20米处,其规模不一般。考古人员感觉事关重大,于是向文管会作了汇报,20分钟后,广州市文管会副主任、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来到了象岗山,他从腰里掏出装有五节电池的大号手电筒打开,从缝隙中向下窥视。

随着手电筒光柱不断的移动,麦英豪先是看到用石块砌垒的墓壁,然后看到硕大的石制墓门,接下来看到了散落在墓室中一堆凌乱不堪的器物。在这堆零乱的器物中,有一个大号铜鼎和几件陶器格外显眼。麦英豪将手电的光柱在这几件器物的上下左右反复晃动,并从形制、特色等多方面观察判断,这应是二千多年前汉代的一座石室墓葬。考古人员开始激动了,当天晚上十点钟,麦英豪率领几人悄悄来到象岗工地,并令考古队员黄淼章拽着一根绳索从裂隙进入墓穴探个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借助手电的光亮,黄淼章穿过一条过道从墓地里抱出了一件大玉璧、一个铜编钟、一个陶罐,果然墓室非常罕见。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广州考古队成立30多年来首次的最大发现。据黄淼章描述,墓中有成套的编钟,这说明墓主的身份非王即侯,而碧绿的大玉璧,又分明是瑞玉之首,绝非普通人家所有。

“南越王赵佗?”没按捺住,这个让考古人员多年来苦苦探寻而不得的人物,第一时间浮现在了大家的眼前,考古人员一个个都开始莫名的兴奋起来。

得知古墓的珍贵后,广州文物局立马请示了中央。1983年8月2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州市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三方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古墓实施抢救性发掘。

随着不同墓室的打开,其身份的不寻常更加让人期待。在陆续打开了西耳室、东耳室后,就共出土了铜鼎17件,还有大量的陶器,让考古学者更为兴奋的是,陶器上都刻有“长乐宫器”的四字戳印。这无疑向发掘人员昭示,墓室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一度僭号“南越武帝”的赵佗,毕竟他对鼎所代表的权力是如此崇拜,但究竟是不是,一时还无法做出结论。

就在考古人员都在清理陶器上的尘土时,“玉衣,这里葬着玉衣!”一声惊喜的大叫,考古人员沸腾了。眼前的事实再次向考古人员证实,这座墓的主人确实是身穿玉衣躺在这冥宫之中的。根据以往考古发掘经验,凡用玉衣殓葬者,非王即侯。既然象岗古墓的主人是以玉衣殓葬,那其尊贵的身份不言自明,除了南越王,谁还能有这样的气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人员兴奋的同时,越发急得想知道墓穴的主人,在小心翼翼的挪开成堆的玉片后,一个亮晶晶的印章映入了考古人员眼前,其高1.8厘米,宽3.1厘米,纯金,上面一条游龙,龙首尾及两足分置四角上,似腾飞疾走,精美至极。再翻开印面,上面呈田字格状,阴刻“文帝行玺”4字,小篆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古人员不禁扑哧一笑,咱们都猜错了,此墓地主人并非赵佗,而是他孙子赵昧--第二代南越王。只不过,赵昧没他爷爷赵佗(在位67年,实际年龄100来岁)长寿,考古人员在研究其剩下的牙齿和头盖骨得出,推断其年龄大致为40到45岁。

伴随着挖掘的深入,所得到的文物越发的多样性,整个挖掘清理自8月开始到同年10月6日运出最后一件文物,整整用了43天,从中出土文物多达244件(套)玉器,占了全部随葬品的五分之一。玉衣、玉璧、组玉佩、玉印、玉剑饰、玉角形杯、玉盒、玉带钩、玉舞人等19种玉文物,更是成为轰动全国的汉代考古大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这些文物都完美保存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静候各位的欣赏。

参考资料:

1、南越王墓发掘已33周年,当年考古人员讲述背后故事—大洋网-广州日报

2、《史记·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