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相信刚兑,P2P等非标市场上血流成河;

因为知晓不刚兑,各种标准化市场上投资者量力而行。

刚性兑付简单来说,就是投资理财到期还本付息。

在投资者眼中,这和“欠债还钱”是一样的,没有商量和改变的余地。

然而,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4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新规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

这里所指金融机构涵盖了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所有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投资理财的机构。

也就是说,即使这些机构愿意,刚性兑付这个事也不允许做了。

新规面世后,许多投资者大为不满,认为本来投资者和管理人之间两厢情愿的事,为什么监管部门要横插一杠?

其实,从专业角度来看,监管机构要求打破刚兑,才是对投资者最负责的做法。

刚兑,靠的是什么?

第一,项目正常运作并退出。

第二,项目无法如期兑付,管理人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设立新产品募集新的资金将当期产品兑付掉,再想办法处置无法按期兑付的产品。

第三,项目无法如期实现兑付,管理人用资金池资金将当期产品兑付掉,再想办法处置无法按期兑付的产品。

对投资者而言,只要能够按时拿到投资本息,兑付资金来自哪里并不重要——反正管理人会去处理后面的事情,自己资金安全就好。

安全→信任→ALL IN

“固定收益+刚兑”的投资模式给人带来的舒适度是其他种类产品无法替代的。

刚兑带来了“安全”体验,对“安全”给予无限的信任变得顺理成章。

自2008年四万亿投入以来,国内非标业务蓬勃发展,派生出的固收、类固收产品培养了一大批拥趸。

随着近年货币去杠杆,大量固收和类固收产品出现延期甚至终极风险。

这些拥趸们纷纷投奔能够实现刚兑的平台,有的甚至将所有资金ALL IN到刚兑平台,以期规避各种暴雷。

刚兑,成为时下各家财富管理机构争夺市场最重要的武器。

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托宾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

资金ALL IN到刚兑平台或许能让所有资金在一定时间内安享太平,但如果风险来了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短时安全换来长久风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致全球经济危机,令多数国家深陷泥潭数年,其对经济和金融带来的创伤至今令人胆寒。

次贷危机的成因相对复杂,一言以蔽之就是用杠杆和复杂结构将单个、微小的风险逐级积聚,最终形成了小鞭炮到原子弹的巨大变化,炸掉了全球人民多年的心血。

刚性兑付没有次贷危机原理那么复杂,业务的逻辑和方向也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不可回避的共性就是——风险的不断汇聚和叠加。

无论是借新还旧还是资金池,刚兑不仅仅是用一笔资金去承接另外一笔债务,而是用一笔虚构交易的资金去承接一笔无法正常收回的债务,并且这笔资金是有成本的。

举个例子:

一年期A产品10亿元本金和1亿元利息没有按期收回。

如果刚兑,需要发行新的B产品(实为虚构)或者动用资金池11亿元。按照同样的期限和成本计算,B产品的11亿元一年后必须变成12.1亿元。

如果A项目顺利追讨回来原有本息和延期利息,B产品的本息可以顺利兑付。

如果A项目只追回8亿元呢?剩下的4.1亿谁出?再借新还旧、再用资金池?

要知道A项目既然出现了兑付问题,后续资金能否顺利收回资金本身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而在这个不确定性上加上一个确定的负担会是什么感受?

有人愿意花2元钱去买彩票,是因为可能赢得500万元甚至更多。如果告诉你:花2元钱去买彩票,有一半可能拿回2.2元,另一半可能一分都没有。你还会去做这件事情吗?理性人应该都不会。但刚性兑付会!

用确定的成本去博取不确定的低额回报,每一次刚兑都在收集风险。

已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刚兑源于为非标业务保驾护航,非标业务的发展主要仰仗两大板块的支撑——房地产、政信业务。

而今,其成长的土壤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流失。

01 房地产水龙头被拧紧

5月17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发[2019]23号文》(简称“23号文”),房地产为该文重点关注对象,银行和信托公司对房地产的融资作了严格限制。随后,信托公司对房地产的融资出现断崖式下跌。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房地产黄金十年戛然而止。

02 政信业务釜底抽薪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11月印发《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办法》;今年5月5日,国务院发布《政府投资条例》。

一系列组合拳下来之后,政信业务中政府与平台公司之间的关联被切断,政府透支未来财政收入来加杠杆的路被封死。政信业务回归理性,对价格高企的市场关上了大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非标业务大潮退去,因刚兑而衍生出来的虚构产品和资金池正是那些裸泳之人。

打破刚兑,才能避免万劫不复

诚然,打破刚兑会使为数不少的投资者受伤。但,学会止损才更好前进。

再举前文案例:

打破刚兑,让A产品延期兑付,而不去虚构B产品,也不去建立资金池。

这样,风险就此隔离在A产品之中,不会蔓延到无辜的接盘侠那里,不会将债务成本无限增加。

投资者发现固收和类固收市场不再是一片坦途时,会开始学习一点点专业知识,增加一点点识别能力,将关注点放在项目本身。

而不是瞪着大眼睛看哪家机构的平台大、资金池大,哪款产品的收益率高、返点高。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总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的美国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波及下破产倒闭,即是风险被积聚和放大的恶果。

风险碾压之下,任何机构的规模和历史都显得苍白且无助。

如此,投资者再去投资的B产品是独立的产品、独立的风险,与已经产生风险的A产品毫无瓜葛。

P2P本是一种很好的直接融资工具,正是因为投资者对所有的固收、类固收产品有刚兑的惯性思维,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浑水摸鱼之辈,以高收益之名行庞氏骗局之实。

结语

打破刚兑对于投资者、管理人和市场来讲,无疑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不管你接不接受,环顾四周的各种风险事件、各种大雷小雷,破刚兑已实实在在的大量发生了,无论是主动引爆还是被动触发。

虽然短期内,非标业务仍会保有一定规模,刚兑也会持续一定时间;但平静的湖面下是暗流涌动和危机四伏。打破刚兑已成为不争事实。

面对如此市场,与其像鸵鸟一样回避问题待人宰割,不如亮出火眼金睛甄别优劣、去伪存真,主动迎接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