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琳琳是一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今年的生日她没有和往常一样在家和爸爸妈妈庆祝。而是问父母要了钱之后,出去外面KTV订房,和同学开起了生日聚会。
在这场聚会上,琳琳在同学的建议下点了一打啤酒。她和几位同学一边高歌一边碰杯之后,觉得还不过瘾,居然叫来服务员开了一瓶红酒。要知道,在这之前,琳琳是一个滴酒不沾的好孩子。
果不其然,酒过三巡之后,琳琳跑到厕所狂吐不止,后来没办法,她只好打电话给父母求助。被同学双双架到医院急诊的琳琳被诊断出是“急性肠胃炎”,父母焦急地赶到时,看到自己女儿脸色苍白的样子心疼不已。而她的同学知道出事之后,早已经全部都离开回家去了。
事情过去之后,琳琳的父母对她进行了一次很严肃的谈话:“爸爸妈妈平时怎么教导你的,你还是未成年人,喝那么多酒,你难道不怕出事的吗?”
琳琳知道自己闯祸了,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知道,可我还是想尝试一下。”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之后,无论大人在耳边说多少关于注意安全的警告,他们好像什么都听不进去,行动全按照自己的心情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都是孩子体内的多巴胺水平惹的祸。
一,什么是多巴胺
琳琳对未知危险事情的专注其实就是青春期大脑追求汇报的驱动力有所增强的自然结果。研究显示,青少年往往知道危险行为的潜在风险。然而,他们虽然完全清楚消极后果,但会更在意危险行为的“积极”方面,比如带来的刺激、乐趣以及打破规则的兴奋。
然而,产生这种能够刺激身体追求回报驱动力的物质,是沟通于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在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多巴胺会开始慢慢分泌。到了青春期中期,多巴胺的作用会达到高峰,它会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受快感、刺激吸引。
其实,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多巴胺的水平基线是趋于平稳甚至更低的。当孩子接触到可违背规则的事情之后,它的水平会骤然升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会觉得“无聊”,而当他们接触到一些新颖的、刺激的活动之后,就会马上眼前一亮,觉得自己这个时候才是“活着”的。
青少年的大脑整合还没有完整,当多巴胺回路的作用强烈时,就会促使孩子们越来越渴望去追求刺激和满足。而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又比较差,这就会使得孩子更加注意到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快感,而忽略了不利的方面。
二、多巴胺水平的增加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孩子更容易冲动,喜欢不加思考就马上采取行动
鹏鹏是一个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正面临要升高中的他学习压力非常大,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开始觉得越来越没意思了,就连上课都开始昏昏沉沉。有好几次,他在路上看到一些黄毛小青年开着摩托车呼啸而过时,心里突然有种想法——他想马上把书包丢掉,学人抽烟,在网吧里蹲上一整天。
很快,鹏鹏便开始趁着家长不注意迷上了网络社交。通过和陌生人的聊天,让鹏鹏觉得只有手机那头的TA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他开始熬夜,在课堂上分神,眼看着成绩一天天往下滑也无动于衷。
其实在孩子青春期时,那些具有控制冲动作用的神经纤维才开始成长。可恰恰因为这个时期,孩子对于探索新世界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急迫。虽然一部分可以控制冲动的神经纤维可以抵消多巴胺水平升高带来的不可控的欲望,作为孩子父母的我们此时要做的就是在他们还没有将自我意识强化的时候,充当他们的“刹车”按钮。帮助孩子冷却冲动,给他们提供自我反省的心理空间。
第二,对产生刺激的事情“上瘾”
在日常生活中,让人难以忘怀的美食不外于:奶茶、炸鸡、汉堡、可乐等具有高血糖、高热量指数的食物。虽然这些食物都没什么营养价值,但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食用之后不久,又会想吃。那时因为当我们体内多巴胺水平大幅下降之后,这类加工食品的摄入会极大限度地刺激多巴胺水平迅速升高,从而增强大脑的活跃度。
所有具有成瘾性的行为都和多巴胺的释放有关。青少年不仅想更多地尝试新鲜感,而且更容易产生多巴胺反应。他们可能明明知道成瘾的行为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但还是会继续这么做。就好像知道玩手机游戏会影响学习、学人家喝酒会影响健康,但还是会无法自拔。原因是,首先这类事情会给予大脑刺激,给他们和平日不一样的感受;其次因为持续不断地循环这类“上瘾”行为,迫使身体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反应又推动着青少年产生更多的“无思考冲动”。
第三,慢慢地会形成“超理性思维”
所谓“超理性思维”,它指的是青少年的思维非常刻板而实际,看不到大局,只关注某种状况的具体事实,却遗漏那些事实发生的背景或环境。
好比如琳琳的所为,她在生日聚会上喝酒,就是一种通过“超理性思维“思考之后进行的计划。在琳琳看来,喝酒能够给她的大脑带来回报,虽然喝酒这件事情本身是不好的,是社会严令禁止,甚至会给身体带来消极影响。但琳琳通过思考,认为喝酒这件事是当下她值得去做的,所以她就执行了。
也就是说,“超理性思维”和冲动是不一样的。它是已经经过大脑思考评估之后,在分析了事情所带来的好和不好之后,仍然偏向于选择不好的那一边。因为不好的行为会给他们大脑带来积极的反馈。其实,这种思维方式会贯穿我们的一生,只不过在青春期时产生的影响更为尤甚。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总喜欢做一些危险的事?对一些消极的东西上瘾?对一些并没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念念不忘?这些都不能单纯地认为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也不能说是孩子太冲动了,还是理解为是体内的激素分泌不平衡。研究表明,青春期时的冒险行为更多的是与大脑中多巴胺奖赏系统的改变有关。在青春期,这些改变会又会促成孩子们超理性的决策。
三,如何帮助孩子安全度过冲动期
第一,尊重青少年追求刺激,而不是一昧抑制
数据统计显示,青春期发生的事故导致的伤亡是其他时期的两倍。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担心甚至因为过于担心而过分禁止他们行动这样的行为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正处于青春期孩子的脑部发展并不是我们作为家长的理解范畴之内的。
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对世界的探索,还有喜欢依靠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是在这个年龄段之前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孩子们开始学会质疑父母的做事方法,开始对大人们的规则表示反抗,甚至他们会认为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才是最正确的。
冬冬是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和几位同学一起组建了一个乐队。平时他们都是在音乐室内练习,而有一次他们突发奇想,竟然把整个乐队帮到了学校的操场上排练,这一举动引来了学校里同学们的纷纷驻目。可想而知,这次的举动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还让老师和校方领导特别不满。
我们知道,这些少年在这次的“越界”中动用了自己的创造力,如果经过这次校方决定要对他们进行惩罚——禁止他们再使用音乐室,那这些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拉锯战就这样开始了。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关于这次“过分行为”的成因。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尝试和实验是最为渴望的,如果我们只会阻碍,破灭他们的幻想。那么他们和成年人的交流就会停止,这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果然,校方领导在许多方面的综合考虑之下,决定让他们保持原有的队形并继续使用音乐室,但因为他们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还是给予了一点小的惩罚,并警告如果下次再犯就会把音乐室回收回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冬冬的乐队果然没有再犯“错误”,还创作出了许多好听的音乐。
第二,重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青少年追求新奇是一种自然且健康的表现,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只会把这样的行为看作是“疯狂”“不懂事”,那对于双方都没有任何帮助。在青春期的时候,孩子可能会第一次表现出某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和倾向,这也许是大脑整合过程中存在着一段受损的时期,这会导致暂时的混乱和刻板。
这些年来我们不乏在新闻上看到一些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跳楼自杀的事件,其实在他准备进行这个“过界行为”之前,他是需要经历一段情绪障碍的。当青少年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将自身陷入躁动不安的环境之中。
所以,当他们在试图向我们成年人寻求帮助去缓解压力时,我们必须马上引起重视,并及早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早期干预显然能创造平稳的生活经历,减轻压力。在改变与发展的青春期阶段,这对于支持大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引导孩子学会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当然知道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的危险系数大于值得去冒险的系数,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整合完全,我们已经进入了”理性思维“,在估算问题时懂得考虑宏观后果,学会抑制冲动。所以,当孩子在做出冒险行为时,我们会马上紧绷起神经并大声勒令停止,之后还会马上对其进行教训。
可是,孩子真的懂我们的担心吗?显然没有。不然为什么会有“叛逆期”,有“唱反调”,甚至有“拒绝沟通”。我们经过了上面一系列的分析之后,知道孩子的冒险行为是多巴胺水平引起的,也知道他们已经进入了“超理性思维”,更知道关于青春期所有的躁动不安,那我们就能足够理解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反之,我们也应该引导孩子去理解我们的担心。
当孩子知道我们是担心冒险的行为会危及他们的健康,因为对危险系数不可控而感到无奈,又或者是因为不希望他们误入歧途而表现出过分紧张时,那孩子们就会更能够理解我们的所作所为。
青春期的孩子学会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时候,说明他们的大脑发展开始趋向成熟化。这种成熟化,不仅会使青春期的孩子学会的控制多巴胺的正向反馈,减少对冒险的欲望,还会对我们之前的强烈抵制表示原谅。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努力牢记和青春期有关的科学观点。其实在我们青春期时,也曾像他们一样排斥成年人,在明白了这一切的本质之后,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他们自己的青春期,让他们对自己怀有更远大的期望。当然,我也相信,各位家长在看完这次的文章之后,会把这个比较难应对的问题变得更加容易处理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