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包括诗歌多是叙述审美,意象、事件为主; 西方是意识流审美,卡夫卡式,谁强? 总的来说,这不是谁强谁弱的问题,中西方文学里这种审美上的差异,究其根源,是源自于二者的文化差异。 而文化无强弱之辩,只能从各自文化的个性与美的这个维度,去进行探讨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人性认知与中西方审美 中西方文学中传达的人性观念的不同。 就拿《荷马史诗》里那些并不算高大的英雄来说,比如 阿喀琉斯,仅因自己的女奴被阿咖门农夺走,他愤怒离开战场,弃军队而不顾,导致的结果是希腊陷入战争的被动局面,被特洛伊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为挽回战局,阿喀琉斯的好友披上他的战衣,以此迷惑敌人,但不幸丧生。 当然,最后阿喀琉斯次再上场,为自己的好友复仇,取得战争的胜利,并手刃敌人赫克托耳,将其尸体拖在战车的后面狂奔,以此泄愤。 这位英雄不同于我们此前受到教育中的任何一个英雄形象, 我们所接触到的英雄基本上人格完美、品行高尚且朴素勤俭。 阿喀琉斯是勇气与智慧的化身,他爱憎分明又讲义气,但是他也任性、报复心强又自私凶狠。他身上 个人主义色彩非常浓厚,完全不同于我们文化里的 集体为上、兼济天下的精神熏陶。 在戏剧这一部分表现明显。 中国有古典戏曲,西方有戏剧。 西方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对世界上每个文学爱好者都有过一定的影响。 在莎翁的戏剧里,我们能感受其中人物有着大爱精神,但同时具备性格上的弱点,形成人物性格上的悲剧。 谈及 哈姆雷特,我们总为其有些许遗憾和惋惜。 他具有崇高理想,不滥用暴力,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性格内向,又有犹疑,遭遇变故后的他,开始认为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命运不公造成。 他是一个行动延宕的忧郁王子。 最后虽然成功复仇,但自己也失去了生命,理想终究落空。 我们不厌其烦地谈《哈姆雷特》,不止因他悲惨的结局,而是 因为我们总忍不住去探讨悲剧后的成因: 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影子,由此造成悲剧的不可避免性,正是这种不可避免使得作品有深度和内涵,绽放出悲剧的独特魅力。 但在普通中国大众中,对莎翁悲剧感冒的并不多。 为何? 国人大多只能接受我国传统戏剧类型。 曾有人拿我国剧作家汤显祖与莎翁作比较,二人近似同时代。 但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是一出歌颂爱情的喜剧。 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梦中相爱,为这段情杜丽娘失去生命,但最终谱写一出人鬼相恋又起死回生的崎岖爱之歌。 朱光潜、钱钟书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根本没有悲剧,戏剧在中国是喜剧的同义词。 譬如《西厢记》里崔莺莺与张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窦娥冤》里以六月飞雪为窦娥洗刷冤屈,《梁祝》里二人终化蝶双宿双飞…… 为何不同?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之初,性本善"这句三字经的名言为我们耳熟能详。 性本纯真,几乎是我们文化里固执的信仰。 而西方文化里,"原罪"、"摩西十诫"无一不告诉我们 人性本罪恶的观念。 从俄狄浦斯王到哈姆雷特,一方面人物有崇高人格,另一方面他们有不容忽视的性格缺点,二者产生自相矛盾形成悲剧。而中国文化里的悲剧总是外界因素的阻隔和环境的不可抗破坏力导致,对于自我内在因素的探讨可以说几乎没有。

二、意象表达与中西方审美 在中西方文学里,托物言志这点是相通的,即借助外物传达人对自由的向往和精神寄托。 但表达方式大有不同。 在中国文学里,意象、意境都是古诗词决不可缺少的。 诗词作者总是通过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 譬如阅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里的孤烟与落日,这一常见意象,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的心境。 再读"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里的夕阳,断肠人那份心境,已是深入骨髓的切肤理解。 西方文学里也有意象,但其表达方式会出现意识流这样的形态。 譬如卡夫卡在《变形记》里写格里高尔由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现代人局促的生存困境和巨大精神压力 小说里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回忆、联想、幻想等方式,将格里高尔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世界真实地传达,揭示小说的主题。 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已属个人的大不幸,但他没有时间为自己悲哀,他想的是挣扎着起床上班,稳住秘书主任,尽可能保留饭碗,去为家人的前途而担忧……故事是荒诞的,但其内核,通过个人内心体验所表现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是真实的。 产生这种不同的根源是,国人是含蓄、中庸的,而西方人直率、乐观。 我们的含蓄内敛,源远流长。 在古代时期,文人墨客思想表达广受限制,但内心多少积攒对现实的不满,有个性者往往归隐山林,寄情山水之间,儒家文化里追求上进的思想又让他们不能完全摆脱尘世,所以这份内心的苦闷或怀才不遇的悲哀,便通过文学作品里的意象、意境去委婉传达。 比如陶渊明,有金刚怒目式诗作,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穆。 而在西方文化里,他们没有很强的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讨论的往往是个人修养及人性方面,所以西方民族及其文学作品传达给我们的大多是积极进取、勇于冒险的精神,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等,其主人公追求自由、积极勇敢向前。 到现代,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西方文学在交汇、变化、融合,但骨子里各自的本性仍在血脉流传,我们要看到西方文学的特别,也无需妄自菲薄。 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的艺术作品,都是好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