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六岁了,这个星期带去游乐场,有几个七八岁左右的孩子玩的不亦乐乎。孩子被吸引,本走过去想要加入,回来后却就哭个不停,一直在抱怨不带她玩,看她委屈的样子感觉又好笑又心酸。

当孩子面对拒绝时应该怎样面对?

我问她有征求小朋友的意见吗?她说没人理她。我不知道别的家长会怎么做,是会鼓励孩子去再尝试还是选择自己陪孩子玩?我呢,指着附近其他小朋友给她看,你看一看还有没有其他有意思的项目?如果被拒绝的话可以再问问别人,你一定会找到志趣相投的那一个。最后跟梳着麻花辫的小姑娘两个人疯玩了一个下午,娘心甚慰。

一个不懂得如何去融入群体的孩子就一定是个体的错吗?

我希望让孩子知道“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你,不能说明你不好也不代表所有人都不喜欢你,用不着非得得到别人的认可,可以去找下一个小朋友试一试,也许你只是没遇到你的真朋友呢?“我们要告诉孩子交朋友具体应该怎么做,然后带着他一次次去尝试,让她看到和体会到她是可以的。

都说孩子们的世界很单纯美好,是没错,可是不得不承认孩子们的世界也是一个微缩的小社会,不同的性格,脾气,喜好,处理事情的方式都会影响她们在这个小社会中的“存在感“自信心的建立,社交圈子的大小,未来发展的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通过对儿童长期研究发现,小朋友一出生时,其气质类型就有很大差异。有些小朋友喜欢哭闹,有些则安静敏感,还有一些乖巧招人喜欢,因此托马斯等人开发了一套儿童气质测验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小朋友。他们发现:

1.容易型占总体的40%,这类孩子生活规律,容易接受新事物,情绪愉快,反应积极。

2.困难型占10%,这类孩子生活不规律,对事物环境接受慢,情绪不稳定,时常大声哭闹。

3.迟缓型占15%,这类孩子活动水平低,安静退缩、逃避新事物,情绪消极,行为反应弱。

4.另外,还有35%的孩子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合的特点,属于“中间型”或“过渡型”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最受欢迎的那一个。“在同学眼中你是什么样的人?“上学的时候,那些学习特别好戴着眼镜,与其他同学不苟言笑做事一板一眼的学生被大家称为“书呆子“。另外那一部分同样学习很好的学生却能与各种阶段的同学打成一片甚至成为领导型的人物。这就是“情商”“智商”带来的差别,只有“智商”除了能交点“智商税以外是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女儿和侄女一起玩,比赛看谁的积木城堡搭的更高,女儿每次能搭四层高的积木,而侄女则能堆到六层,眼见侄女的城堡面积越来越大了,女儿急了,一把就推翻了侄女搭的城堡,连哭带嚎大声嚷嚷,不算不算!我们重来。侄女见状也眼眶发红叫了大人要回家去了。

其实这就是女儿情商低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

1、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

发脾气的孩子简直是随处可见,没买到心爱的玩具,不喜欢身上的衣服,倒塌的玩具,小朋友之间的争吵,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喊大叫甚至摔东西、打架。

2、没主见

孩子没有自己的主意,全靠父母,人云亦云,遇到事情只想着逃避从不面对,抗挫能力差,父母不在身边就慌乱。

3、爱抱怨

聪明的人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情商低的孩子遇到问题却只会抱怨。偶尔抱怨是没关系的,但一个只会怨天尤人、推托责任的孩子,对以后成长无疑是不利的。

4、唱反调

“我就不”这句话想必每个家长都不陌生,这种行为在小的时候就会有所表现,比如不管别人说什么,孩子都反对而不在意事物真正的对错。

高智商的人很多,情商高的却很少见,一个会说话会办事的孩子注定会得到更多的好感和青睐,也可以避免家长的很多尴尬。那么怎么才能培养一个具有“高情商”的孩子?

1、自我认知

首先要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每个自我都是与众不同的,而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去交流,“最害怕的是什么?”“最让我难堪的是什么?”“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最好的朋友是谁?”“绰号是什么?”等等,让孩子从内心表达自我,再去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缺点,意识并调整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脾气和欲望,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律和反省,人的一生都在进行,它是一个漫长的旅程。

2、自我激励以及父母的激励

遇到问题就退缩,急于向周边的人求助,这是对自己很不自信的表现,也是缺乏自我激励的表现。孩子是需要认可和表扬的,当孩子因为自身缺点遭到打击时,爸妈要及时调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而全面和客观的对待自身。自我暗示“我可以,我能行的”这样积极的心态,当孩子做到时父母及时给与肯定与夸奖。

3、独立和适应性

父母对待孩子的事情不要“大包大揽”,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即使不能独立完成父母也只是一旁辅助而不是代替孩子成为主导。不要怕孩子出危险,不要怕孩子做错了;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就能够学会独立,就能够自己去处理自己的生活,使生活成为自己的事情

4、分享和包容

创造分享的机会,鼓励孩子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的小朋友分享,而不是一味的单独享受,公共场合的公共玩具与设备一定是大家共享而不是霸占。教会孩子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要懂得体谅他人的不同学会包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