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荀子的《劝学篇》,使我对自己的学习与道德修养上有些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善假于物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君子,成功的要素之一:善于借助外部的力量或者外在的客观条件。古语有云:“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个人学习,不能够仅仅只靠自己琢磨,肯定不能向王阳明般,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但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自己更因此而病倒了;

借用这个实例,其实想说的是虽然学习需要个人独立思考,但冥思苦想后实在是一筹莫展,那么就可以借助外来的书籍或者向贤师益友请教,指点迷津,最终眼前一片就会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学习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探索其中奥妙,偶尔需要海上的航向灯指引前进的方向,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仅仅靠自己瞎捉摸就可以是满腹经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一张地图的启发下,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树上掉下的苹果,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因为这些科学家善于观察外物,借助外在的客观条件,豁然开朗,因此学有所成,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创下成就,流芳百世。

02 专心致志

该篇中多次提到有关专心,专一的文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无论学习什么,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用心。例如现在我们大学生,虽然人在教室里,但心系手机,或者做一些无关课堂之事,心思全然未放在课堂上。如此一来,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零零散散,学习效果事倍功半,浪费时间与精力,得不偿失。

另外,匠人精神可谓是专心致志的代言人,通过央视的《天工开物之古法秘制》节目,看到景德镇的制瓷匠人,择一事而终一世,用尽一生只为制作古法鸡缸杯,常常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制瓷中,如今落下一身病根,也绝不懊悔。制瓷师傅在带领徒弟制瓷过程中,徒弟本是学艺不精湛,还一心两用,帮助其他成员制作陶瓷,惹得师傅生气,责骂徒弟不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却还贪心想要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可能造成邯郸学步,贻笑大方,而且师傅手艺不能好好传承下来。

除此之外,锲而不舍、有始有终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不懈,坚定的毅力,才会使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之时,不畏惧、不退缩,抱着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决心“披荆斩棘”。“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学习一件事是需要有始有终,聚精会神,如果一心二用或者虎头蛇尾,学一阵停一阵,那就跟市井中的普通人一样,也就“难于上青天”——成为一名合格的学者。

03 环境影响行为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荀子主张的是“性恶论”,所以会更加强调人所处的环境之好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放在我们大学生校园里,如果一个班级不守课堂纪律,上课讲话,玩手机等,而且班干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及时整顿涣散的班级,那么就有可能使每个人都“跟风作乱”,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不良风气,也试着玩手机、讲话、开小差等不良行为。“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环境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所以我们要选择良好的环境以及社会风气,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善始善终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做人需要善始善终,“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工作、学习的开始,我们每个人都能兢兢业业地做好,但是到事情的结尾时却很少人能够完成地尽善尽美。浅尝辄止,半途而废,难成大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做事的过程中,始终铭记着“不忘初心”,坚定下去,才能成功。

《劝学篇》教会我们的道理还有很多,从古人的言语中洞察人心世事,明白哲理,再加以融会贯通,仍然还是可以适用于我们今天现代化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