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咸宁讯(特约记者胡剑芳)汀泗的脚盆鼓,大幕的高腔戏,桂花的守月华,高桥的竹彬,双溪的喇叭锣……60多种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正如雨后春笋般复活,正踏着文化振兴的脚步,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成为美丽乡村农旅融合的亮点和内核。笔者近日探访咸安乡村,只见处处流淌民俗风,村村彰显文化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盆鼓”一道喜庆

“嘭嘭嘭,嘭,嘭嘭……”16日,在汀泗桥镇星星村8组,竹浪排空,碧波万顷,一种带着部落遗风韵味的时而激昂欢快,时而低缓平稳的鼓点声不断从竹林深处传来,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原来是村湾里妇女们在练习敲打自制的脚盆鼓。

“这个鼓是用牛皮和木块和竹梢制成的,没有用一个钉子,质地好,声音也传得远。”71岁的王冬桂老人介绍,自从嫁到湾里来,就学会敲打了。

老人已教出一支20人的脚盆鼓敲打队。去年在贺胜举力的咸安区首届农民丰收节上,节目大获专家赞赏。

据村民介绍,谁家生了一男孩,就要制一个盆鼓,湾里的百姓就会拿出脚盆,即兴起舞,跳出喜庆,舞出开心。另一方面,是古瑶先民报闻野兽攻击或是外敌入侵等遇到紧急情况传递信号之用。这一盆鼓已流传多年,展示了古老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如今,这支大山深处的盆鼓队经过区群艺馆高俊平老师的指点,不断走上成熟,不仅在村里红白喜事会上演出,而且还出村巡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咸安区群艺馆已将其传来生了儿子表达喜庆的部分情节改成《盆鼓情》搬上舞台,非常受群众欢迎。

一声盆鼓一道喜,凝聚着一种力量,带领村民走在文化振兴的幸福大道上。

一支戏曲一样情怀

“我在后面绣花纹,忽听门外叫一声,不知是何人。”在大幕乡金鸡山村陈荣枝和郭远毕正在练唱高腔戏《补皮鞋》。

大幕高腔戏又叫东路花鼓,特点是表演质朴、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因为它的唱腔中融合了大幕高亢的山歌,故又名大幕高腔,建国后艺人们才统一叫咸宁高腔。主要流传于咸宁市咸安区大幕、高桥、通山黄沙等方圆十余里的乡镇。

据悉,大幕乡曾有17支唱高腔戏的队伍,村与村对唱比赛,歌唱劳动美生活美。

咸安区群艺馆长罗利民介绍,高腔戏是纯正的原生态民间戏曲,剧目大约有一百余出,《血掌印》、《破镜记》、《十里亭》、《赶寿》、《失子装疯》、《鸭蛋洲》、《珍珠塔》、《双打凤》等20多个剧目为流传区域一带群众所追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唱戏的行当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服装道具师从楚剧古装,整场演出只有武场没有文场。演出场所有戏合,晒场、临时搭建的小舞台等。

然而,大幕乡高腔戏传承却陷入困境,随着老一辈老去,新一辈青年在外打工较多,学唱的人很少,发展传承成为当地政府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把高腔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振兴一个亮点传唱。“大幕乡乡长黄猛说,将把高腔戏等民俗文化活动融入到樱花,红豆杉等自然风光旅游中,作为推进乡村文旅融合产业来打造。

一种祭月一样崇拜

青山桂作伴,嫦娥下凡来。桂花镇石城村大屋雷位于咸、崇、通三县交界处,风景秀丽,桂花飘香,S208省道和咸通高速穿境而过。2013年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2009年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湖北大屋雷民俗文化村”。

咸安区大屋雷中秋祭月活动,是汉族地区独有的大型民间祭祀月神的杰作,凸现出咸安的先民对月亮崇拜的奇特个性,打破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统,是中秋节俗的重要传承载体,堪称中国民俗的活化石。

8月上旬,央视10频道《我们的节日》2019中秋在咸安隆重拍摄做月灯,选祭月传承人,祭月仪式等,节目将在今年中秋节当晚播出。

咸安,这个有着月亮崇拜的千年古城,中国中秋文化的传承地,正缓缓揭开中秋祭月的神秘面纱,以诗意古画形式呈现给亿万观众一道民俗文化盛宴。

“先上山砍下竹子,清理好枝条,再劈开成条,用火一烘烤,囿弯成立体圆形,再糊上宣纸……”在拍摄月灯的制作过程中,79岁的雷世举挥汗如雨,边操作边介绍,一脸的虔诚。

“天地造物,阴阳调和,祭月是感恩大自然的回馈。”说起祭月,村民雷应佳一脸的自豪。

在选传承人时,71岁的主祭雷世祥一点也不含糊,对新选的接班人48岁的雷山表现不够满意,虽批评多,但还是不厌其烦地教其祭月要领。

“我对祖辈们流传下来的祭月仪式很感兴趣,虽然离师傅的要求还远,但一定下深功夫认真学好。”雷山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咸安区在挖掘整理、申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69个的基础上,建传承基地,确定传承人,编精彩节目,让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醒复活,进而走上舞台,走进景区,得以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