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湿气最重

夏至三庚,大暑季节如期而至,酷暑难耐,这三伏天的到来,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从夏至开始,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七上八下,除了热就是雨”,进入了七月份和八月份就是高温和雨水的季节,两股气流一热一冷相遇就下雨啦,各地进入了防洪防汛的筹备中。这样天气就像每天都在蒸桑拿,最容易湿邪入体。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身体最直接的表现:酸沉疼痛,酸沉为主,乏力、困倦。

湿浊还会阻遏脾胃肠道功能,厌食,不想吃东西,舌苔白厚腻,容易恶心呕吐。

湿邪还表现在人体的分泌物上面,大便粘腻,女性带下湿潮,分泌物增多,体表上的表现有湿疹,皮疹,面部油腻,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祖宗的智慧——“除湿汤”

《黄帝内经|阳气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湿为长夏的主气,时值夏秋之交。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黄帝内经文中指出湿邪致病的特点为湿性重浊,头昏沉重,易受惊吓,出汗心烦气喘,像裹着大被整个人佝偻萎靡。

在古代,我们智慧的老祖宗就认识到了祛湿的重要性,并研制出除湿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中写道:除湿汤,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酸痛,大便溏泄,小便赤涩。

《普济方》除湿汤中,主要治疗寒湿所伤或脾虚停湿,身体重着,腰脚酸痛,面足浮肿,腹胀痞满,大便溏,小便涩,及湿疟,泄痢。或着湿衣而伤湿、发热恶寒、身重自汗,骨节疼痛,腰脚痹冷。伤食兼湿。

所以祛湿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祛湿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大暑祛湿最当时--内外结合赶走湿气

解决空气中的湿气——被忽视的除湿机

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外界湿气诱发内湿,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温度高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开空调,可是我们常常忽略掉空调是有除湿功能的,这个功能是使用了冷凝原理,降温除湿,通过热交换器凝结空气中的水分,将经过处理的干燥空气排出机器之外,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降低湿度的效果。

一般空气指标有两个:一是温度,二是湿度,夏季多雨加之高温闷热湿度很大,人感到湿湿的汗又出不来,使用除湿功能,就能让空气变得干燥气爽,不易湿气入体。

“三温暖”——汗蒸,去除身体内部湿气

汗蒸蒸房内的远红外线能够渗透皮肤深层,温暖细胞,打开毛孔、促进血液循环、驱除人体内风湿寒毒。而且红外线能够把人体内水分子团小分子化!小分子水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更高,能够溶解血液中的少量的脂肪从而起到维护血管的作用。这些有毒物质和垃圾随着汗液排出。

所以汗蒸是比较快的祛湿方法,建议汗蒸一天一次最好。汗蒸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毛孔扩张 失去弹性,怕风怕凉,汗蒸要根据人的体质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汗蒸 。

“吃”——食补祛湿良药

依靠饮食调理,从根本解决内湿脾虚,而温补脾胃是解除体内湿气的最好途径。由于夏季肝气旺、脾气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气不旺,四肢酸软无力,所以要健脾化湿。

在饮食上,多吃红薯,燕麦,薏仁,绿豆,鲫鱼、胡萝卜、苹果、山药等,能慢慢缓解。芳香化湿,可买些藿香、佩兰、苍术泡茶,同样有祛湿之效。肥甘厚味的油腻食物,西瓜等凉性水果,冰品等生冷食物都应少吃。在烹饪生菜、大白菜、苦瓜等凉性蔬菜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其寒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