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行政机构内部权力分配交叉影响、利益错综复杂,因此在名目众多的官职背后寻找隐藏在品秩和实权的契合点,是探究清朝官职系统和实权效用的有有利手段。接下来就请跟随笔者一起去探寻清朝尚书和总督之这两个典型官职的品级和实权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从品级入手,可以发现清朝尚书的品秩属性显然高于总督一职。尚书隶属于从一品官员行列,且是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京畿官员。如此的皇帝身边人,自然是位高权重,举个例子,清朝的兵部尚书便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按照今天的官位换算,那便是以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而总督则为正二品,管辖一省或数省的军政、民政等事务。

若单品级角度观之,清朝尚书与总督相差较远。尚书就像是人人艳羡的明珠,靠近国家最高统治者,也属于中心权力圈;而总督就像是被洒落在国家各地的落叶,浮沉漂泊,无所依靠,过得胆战心惊。

但是其实这样的比喻和总结并不是历史的全貌,换句话说,将视野落实到现实中去,就会发现总督掌握的实权远胜于尚书。尚书就在皇帝身边,受到的约束就会远远多于总督,而且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尚书自身的束缚也颇多,手中有权但不敢用,还需要揣摩皇帝的心思来做出最终的决断。

因此,尚书在实际行事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也为了增加在皇帝面前的荣宠,往往会选择听从皇帝旨意,就像是皇帝的私人旨意撰写团队成员。由此看来,清朝的尚书在实权方面,虽然权力大但已经受到一层层的削弱,最终呈现在实际层面上则远不如官职本身所赐予的权力。

而总督则不同,他们的权力实施范围在地方。所谓“山高皇帝远”,虽然会有中央下发派遣官员进行监督,但是这种监督并不是全天候的,而是采用间断进行的方式,因此最后的监督并没有发挥特别大的用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样的实权分析也不是向上面写的如此简单,“官场如战场”,瞬息万变。尚书还有一项重要的职权分配,那就是中国时常可见的兼任情况。六部尚书还会成为协办大学士,就是和军机处大臣们一起与皇帝共商国是。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了尚书的地位,他们是和皇帝——国家最高领导人朝夕相处的一群人,“不看僧面看佛面”,其他官员在尚书面前也只有巴结奉承的份。而总督掌控一省事宜,是离缴纳赋税最近的高官,中饱私囊的现象时有发生,换句话说,总督在地方上就是“土皇帝”般的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进行民脂民膏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层层向上去打通经络,就将形成由权力和利益相勾结的“官官相护”的官员网。

由此看来,总督其实也有一部分权力会被上层一点点收入彀中。在清朝前期尚书和总督的实权只能说是总督略占上风。

但是清朝后期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这种局面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总督以不可抵挡之势疯狂扩展了实权。举个例子,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南方各省督抚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与英美等国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以地方的名义私自宣布不再参与清廷对列国的宣战。这样不通过中央而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说明了那时起的总督权力已经脱离中央而存在了,可以说已经俨然成长为各省的“小皇帝”了。而尚书则还是在皇帝身边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官员。如此二般,总能相提并论呢?

从分析清朝尚书和总督的权力更迭发展状况以及两者的品级、实权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实权和品级不是绝对相辅相成的并驾齐驱的好伙伴,他们各自的消和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两者的时候,需要考虑多层面的因素,最终整理和分析出最终较为整体的判断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