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伦敦汉语文化学校,远远地就看到张相斌、郑太英夫妇在前台接待络绎不绝的学生和家长,没有高调张扬的宣传海报,也没有华丽装饰的办公环境,就是几张堆满教材的桌子,一面挂满奖状的背景墙,笑意满满的夫妇俩却在举手投足间时刻让人感到踏实而温暖。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教书匠
早在2006年12月,张相斌举家高技术移民英国,并于2007年注册了这家伦敦汉语文化学校,至今已十二年有余,学生人数也从原来的不到五名增长到了现在的四百余人,成为伦敦规模数一数二的汉语学校。但是这一路走来,既充满着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心酸与苦楚。
如今在讲台上挥洒自如的张相斌,其实并不是学习教育出身。从东北农业大学土地规划专业毕业后,他又在吉林大学继续读研究生学习中外政治制度与行政管理专业。张相斌的从业,是以国家注册土地估价师、国土资源规划工程师身份开始的,他还担任了三年当地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但是多年来,骨子里饱含书生气的他,心中一直默默酝酿着一个含苞待放的教师梦,他总是不自觉地想着,“要是未来某一天,能教教书就好了。”当时的张相斌,并不喜爱需要频繁交际应酬的工作模式,加上对闯世界长见识的向往,就凭着一腔热血带着家人来到了英国伦敦。
但是,“下了飞机的那一瞬间,只觉得四目茫然。”张相斌苦笑道,人生地不熟的现实困难也开始接踵而至。在当年,以高技术移民身份在英国生活需要找到一份高收入的职业,或者是走创业的道路。然而,在当时夫妇俩对英国环境较为陌生,加之语言存在些许障碍,拿到高收入工作比较困难。不过在2007年1月,机缘巧合,夫妇俩一起参加了由伦敦亚非学院资深中文系教授举办的中文教师培训。一直想当个教书匠的张相斌与妻子一拍即合,准备开办一间属于自己的中文学校。
但是,在已经存在众多华人学校竞争激烈的伦敦,一切从零开始办学谈何容易。最开始的时候,张相斌只有五名学生,而其中一名还是自己的孩子,一名是妻妹的孩子,而教室就是家中的客厅。没有固定收入的支撑,实现创建学校的梦想几乎是纸上谈兵。“那时候真的是连买面包牛奶的钱都不太够”,但是正值当年的张相斌一直坚信着“靠自己的双手可以白手起家养活家人。”他平时就在家对面的一家披萨店打工,一边打工一边教中文。而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原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在预防保健院工作多年的妻子郑太英,也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的梦想,她还曾到过伦敦当地的老人院做护理工作贴补家用。
但当问及,从在国内有车有房的物质条件下转变到在陌生国度靠打工过活,心里是否有些许落差,夫妇俩却不约而同斩钉截铁地摇了摇头。“我打工的时候,都是带着自豪感去的。”一周六天打工,一天上课,这看似艰辛的生活模式张相斌却乐在其中,因为他心里一直暗暗起誓着,“总有一天,打工的天数和上课的天数一定会反过来。”虽然张相斌说那时候的事业小到比蚂蚁还小,甚至还遭到了周围人的嘲笑“就摆两张桌子,还叫什么学校?”但是他认为坚持去做,就一定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变得强大。而且在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意识浓厚的英国社会氛围中,入乡随俗的夫妇俩一直为自己小小的事业努力着,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心理落差。
“那时候的他,教起课来真的是活力满满,虽然只有几个学生,却恨不得整栋楼都能听得到他的声音。”妻子郑太英看着张相斌笑道。慢慢的张相斌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教室从家里的一个房间增加到两个房间,再到后来实在坐不下了,身为基督徒的他们还得到牧师的支持,在教堂开设中文学校。随着在教堂开设的教室逐渐变多,郑太英也成为了张相斌的得力助手走上讲台。而张相斌也减少了在披萨店打工的天数,从一开始的六天到后来再没有时间再去打工。
回头在看这段打工的经历,张相斌觉得收获的不仅仅是贴补了家用,更是通过频繁地与英国人打交道,了解并融入了伦敦当地社会文化,英语流利程度也大大地提升了。“有的时候不敢相信,他说的打工和教书的时间早晚有一天会反过来,没想到最后竟然真的实现了。”妻子郑太英望着张相斌眼里写着满满的骄傲。
沉舟侧畔千帆过,学堂门下桃李春
时光荏苒,从在家教学到借用教堂作教室,再到如今学校已经扩展到三个标准化校区,伦敦汉语文化学校已经成为了伦敦最大的个人注册华人学校之一。其实,早些年张相斌和郑太英就已经被聘请到伦敦一间社区办的中文学校执教,张相斌后来还兼任了三年的副校长,但谈及为何坚持创办一所属于自己的学校,张相斌这样解释道,当时伦敦很多的中文学校是以社区学校的体制存在,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他们看到了其在管理上的相对不规范,班级人数时多时少,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不稳定。
但是作为授课老师,在学校中除了用尽全力让课堂生动有趣,他们能作出的改变其实并不多。出于内心的责任感,夫妇俩坚持创办自己的学校,并始终将教学质量看作办学的第一位。在伦敦汉语文化学校中,第一条准则就是限制学生人数,每个班级最多不超过十八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足够的关注。
近几年来,在英国个人注册的华人学校十分兴盛,而谈及在众多同类型的学校中脱颖而出的竞争优势时,张相斌夫妇俩表示,“像我们夫妇两个人这样每天都在第一线,全身心投入教学,每天吃饭睡觉都三句话不离本行的,也应该只有我们独一家吧!”其实,职业化全身心投身华文教育的,在伦敦地区的确凤毛麟角,许多学校的授课老师甚至校长都是以兼职形式存在。
但一直到现在,张相斌还是一周七天都在教课,郑太英则是在前台负责学生的注册与家长接待,“其实办个中文学校收入并不多,很多学校为了节省支出都没有设置前台。而我们则是想让家长和学生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我们,有什么问题及时都能解决。”十二年来夫妇俩都是这样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管理着学校慢慢地从小变大。
如今的伦敦汉语文化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中文和数学为两大主科,融合武术、舞狮、舞蹈、绘画、羽毛球多个兴趣班为一体的高质量多学科综合中文学校。以Eltham为总校区,下设Kidbrooke和Romford 两间分校,学校拥有现代化标准教室、能容纳全校师生家长办庆祝活动的多功能大厅、武术舞狮大厅、舞蹈大厅、羽毛球馆、足球运动场和篮球场等英国一流的教学设施环境。
学校在2016年获得国家汉语水平YCT和HSK考试考点学校资格,并已经成功举办过四届国家级汉语水平考试,从最开始的不到30位考生到今年的突破60个考生,创造了历史新高。而该校学生考试通过率均为95%以上,其中有多位学生取得满分的优异成绩。学校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和高级管理团队,张相斌作为学校创办人任校长12年间,不仅教中文还是学校数学带头人,曾两次获得全英优秀华文教师称号,出任过英国GCSE 中文口语和写作考官。张相斌和郑太英夫妇都获得了国家汉考主考官资格。
目前,“汉语热”在世界各地都有增无减,中文在英国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了英国GCSE考试当中的一门重要语言科目。如今伦敦汉语文化学校总校设有十五个班级,其中十二个中文母语班,针对在英国环境长大的学生进行分级,设置了从幼儿班、一年级、二年级一直到七年级,以及三个非母语班级;kidbrooke 和Romford 两间分校有七个班级。
全校学生的主体主要是在英华人,但也有来自英国家庭的外国学生,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二十,在同类型学校中位居高位。而学生的年龄则是从5岁到16岁都有分布,其中不乏跟着哥哥姐姐一同来上课的弟弟妹妹,都被学校生动有趣的课程所吸引。学校的课程虽然以中文、数学为主,但也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兴趣课程班。其中包括特意聘请各领域在英专业人士教授的武术、舞蹈、舞狮、绘画、羽毛球课程,张相斌表示这不仅仅能让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更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中文的运用能力,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而且学校里的所有课程还都设置了免费试听课,让学生们挑选真正感兴趣领域进行学习。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参加英国春晚表演、全英朗诵比赛,多次荣获个人和集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张相斌夫妇俩与学生还一直都保持着十分亲密友好的关系,许多学生都跟着他们学习多年,有的甚至长达七八年,“从家里就开始跟着,到现在换了那么多个校区,却‘甩’都‘甩’不掉。”郑太英打趣道。夫妇俩就像是家人一样看着这些孩子们长大,家长们还经常委托夫妇俩与孩子谈心,表示“孩子最听你们的!”。
谈到令他们觉得骄傲的学生,他们都是笑脸盈盈。学生Jack 数学成绩优秀,2008年被英国顶级商业学院Cass Business School 录取,现英国银行工作。学生Toni 2010年 以GCSE 数学满分、A-Level 数学优秀考入帝国理工大学。学生Korede 2014年以优异成绩被世界著名伊顿公学录取,中文GCSE 取得A*的高卓永成功被牛津大学录取......十多年来,在伦敦汉语学校学习取得进步,考出优秀成绩进入名校的学生不可计数。
采访结束的时候,正值学校下课时分,张相斌夫妇俩站在大门口与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挥手道别,这十多年不变拥抱与微笑,不断拉近着夫妇俩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有时候我甚至分不清我到底是他们的老师,还是阿姨,抑或是朋友,但是我觉得恰恰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其实才是最难得的。”郑太英如是说。
(文/陈希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