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孙子兵法》 开篇有云: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子兵法·始计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军用兵之道,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不能不认真管理。

而我们都知道,战争必须要有人参与,尤其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人数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兵役制度的建立,以保证兵源,增强战斗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就来给大家梳理一下中国兵役制度的发展史。

我将中国的兵役制度分为八个时期,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清代等八个时期。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一一道来。

一、先秦时期的兵役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秦相关文献

先秦时期,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时期,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在这个时期,有征服之族和被征服之族之称。征服之族,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制;被征服之族,实行的是部分民兵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让农民实行一定的军事训练。他们平时在家务农,战时则要参战。(详见《六韬·农器篇》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时才发给。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发给的。当然了,当敌人打过来时,他们不可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所以当时的统治者,教农民把农器当兵器使用。

先秦时期的兵役制度,以周朝最为成熟。据《夏官》记载: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大同徒,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为闾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则六军适出六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秦相关文献

由此可见,周朝的兵役制度,是等级森严的,上下不同层级之间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逾越。

再者,周朝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实行的是贵族政治,采取的是封建制度。在周人看来,中国居于天下之中,也即所谓“中央之国”。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贵族、封建主,有自己的领土、军队和人民。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制造军械,养育战马,也只有他们才有参与作战的资格。而普通的民众,只能在军队中充当随从的角色。

因此,周朝实行的是部分民兵制。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作战愈发频繁,动员的军队也逐渐多了起来,原来不服兵役的人也都参了兵,这个时期实行的就是全民皆兵制了。

二、秦汉时期的兵役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土的秦兵马俑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不需要全民皆兵,有时让一部分人当兵,也觉得过剩。因此,统治者为体恤黎民百姓,多让罪人及降服的异族为兵。秦二世时,天下大乱,章邯为了抵御山东叛乱,将骊山徒免刑以御之。

汉承秦制,实行的也是部分民兵制。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天下既定,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再据《后汉书·光武纪》注引《汉官仪》记载:“高祖令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土、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

当然了,法律上还是规定全民皆兵的,据《汉书.高帝纪》注引《汉仪注》记载:“民年二十三为正, 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陈,年五十六衰老,乃得免为庶民,就田里。”然而事实上则已不能实行。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役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剧照

汉代以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余年的乱世,三国角逐,南北对峙,五胡乱华,这个时期实行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和府兵制。

世兵制,就是士兵终身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世代代为国家尽当兵的义务,它起源于汉末的质任制。当时的军阀为了防止士兵逃跑,将他们的家属“关押”起来,以此作为人质。

府兵制,起源于周代,其主要特点是兵农合一、籍民为兵。农民休闲时,刺史要让他们参加军事训练。全国分为百府,每一个府派一将官主导。在和平之时,农民耕以自养;在战斗之时,则要被派去打仗。战胜而归后,各就各位(师还则将上所佩印、兵各还其府)。

四、唐代的兵役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末战乱图片

唐代以后、汉代以前,中国的兵役制度是民农合一制。唐代以后,兵役制度变成了另一种兵农合一制。我们不妨可以说,中国有两种民兵合一制,一种是汉代的,另一种是唐代的。唐代的是“寓农于兵",在武装集团寄托生产,不是在生产集团里寄托武装。所以只能说是“全兵皆农”,不能说成“全农皆兵”。这在当时,称之为“府兵”。

何为府兵呢?

唐代的地方政府分为两级,上一级是州,下一级是县,都是管地方行政的。府兵之“府,是在地方行政区域州县之外的另一种军事区域的名称。“府” 是指军队驻扎地,唐代称之为“折冲府”。折冲府共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当时的户口分为九等,按照当时的法令,下三等民户是没有当兵资格的。

唐代共有六百个到八百个府,府兵到了二十岁才开始服役,他们要到中央守卫一年。这些府兵,并不要国家出钱来养,因为他们自己有田有地。他们一边保卫国家,一边自力生产。

天下承平日久了,府兵就缺乏训练,精神上也懈怠了。府兵之制,因此废坏。再加上唐代民殷国富,一般很少用府兵,经常请一些外国人镇守边疆,也就是用番兵。导致的结果,是藩镇割据,国破家亡。

五、宋代的兵役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匡胤剧照

宋代兵的种类分为两种,一曰禁军,也就是中央军,均属于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二曰厢军,也就是地方兵,属于诸州。

唐末五代时,藩镇割据,战乱纷纷,民不聊生。当时的社会基本上所有人都出来当兵,读书分子都快要没有了。一开始军队素质还高,但是慢慢地就变成了老弱残兵,不能上战场打仗了。因此,官府常常抓一些牢犯当劳役用。那时凡是当兵的,脸上都要刻字,也就是施以黥刑,以此防止他们逃跑,《水浒传》里的林冲就受过这种刑罚。

这种现象从唐末直到宋朝,都没有彻底改变。显然,这样的军队没有任何作用。宋太祖赵匡胤也知道,但是也只能在这种军队中挑选精丁, 另外编队,组成“禁军”。此外,禁军的挑选,还要符合一定的规定,比如身高、体重要合格,身体素质要强。符合这标准的,就送中央当禁军;不合这标准的,就留在地方做湘军。

宋代实行的是募兵制,而不是全民皆兵制。这样的做法,当然弊端突出。 因为募兵制要求必须有明确的敌人,而且还要在几年内,将敌人彻底击溃。此外,招募一个兵,若没有敌人,还不主动进攻,则要养这个兵直到六十岁。这些兵到了三十岁到六十岁,还需不停地招募新兵。于是兵越来越多,最终积重难返。

六、元代的兵役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古军剧照

元初实行世兵制,规定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蒙古族男子为兵。后因兵源不足,又规定汉人每20户出一兵。

元代的主力军,谓之“蒙古军”;出于诸部族的,谓之“探马赤军”;灭宋所得的兵,谓之“新附军”。带兵的将军,则视其带兵多少,分为万户、千户、百户,也即上、中、下三等。

因为元代的兵籍,是不许汉人查看的,所以直到现在,也无人知道元代的兵种、兵数。

七、明代的兵役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画像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实行卫所制度,跟唐代的府兵制度一个意思,只不过换了个名称罢了。大的兵区叫“卫”,小的兵区叫“所”。明代的卫所,相当于唐代的府。一卫有五千六百人,一所有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百户所有一百一十二人,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一十二人。卫所设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遇到战事时,朝廷会派一位将军,叫做“总兵官”,他所带的兵便是卫所军队。

明代兵的来路有三种,一种是开国固有的兵;一种是元代投降的兵;还有一种是“ 谪发之兵”。

八、清代的兵役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努尔哈赤剧照

满清建国后,也实行世兵制,规定凡16岁以上的八旗子弟,应征为兵,世代相袭。

满清的汉兵,称之为“绿旗”,也称“绿营”。十五世纪之前,用兵作战多用八旗兵,治理内乱则用绿旗居多。

结语

中国兵役制度纷繁复杂,种类极多。从先秦到秦汉,再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是承前启后的。

参考文献

吕思勉:《中国通史》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