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大多数施暴者都不觉得自己是施暴者。

提到校园暴力,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学生之间的校园霸凌,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施暴。但是我们往往忽略,如果教书育人的老师成为施暴者,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往往更为隐蔽。

出于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学好知识,融入集体,和同学老师们相处好的心态,家长对老师往往是比较信任和尊重的。部分家长,认为打骂模式可以促使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打不成才,所以对于教师授课时流露出的言行,不是那么敏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阶段,对老师的敬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知识的敬畏,与老师的相处模式是被动的。“宝宝委屈,但宝宝不说”,面对老师的责骂,孩子还嘴的概率很小。学校出于维护自身形象,不想让事态扩大化,也可能成为其“保护伞”。

在陕西女生遭到老师辱骂这一事件中,家人起初难以置信,同学难以为她发声,涉事班主任王老师只觉得自己在言语中有些不妥,政教处的老师觉得王老师出发点是好的。各方可以说都出现了认识偏差。校园暴力其实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概念,事件中的受害学生婷婷断断续续录下了100多条王老师骂自己的录音,总时长超20小时。其中一条录音里,老师诱导全班同学回答:“咱班同学谁贱?”见没有得到回应,几秒钟后他又喊道:“谁贱?”接着,多人一起高喊出一个名字。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孤立的,我们通过各种方式结缘,我们总会默默地支持温暖着彼此。”婷婷是个转班女生,正需要友谊、期待友谊,而王老师这样的诱导令其陷入集体孤立的泥沼,同时给其他同学传递了不良价值观。对于诸如是否存在诱导全班同学回答“她贱不贱”的问题,王老师却表示:“我没有,咱们都是有素质的人”。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里,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选项有学生、教师、校长、家长,这道题的答案是教师。教育部自1981年起,先后发布了很多版《中小学生守则》。2018年11月8日,《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大规范》印发并实施。

“长大了就好了,一切都会过去。”但是,谁都知道,年少留下的阴影,或多或少地存在内心深处,甚至跟随孩子们一生。一位心理学教师曾经告诉言白,一位学生在高三时因为成绩下滑,被老师冷眼相待,加上升学压力,得了抑郁症,至今仍然没走出那段过去。偏差需要纠正,尊师重道,前提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要有这份“道义”,尊重学生的诉求,用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真心与学生交流来教育他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不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认为无底线辱骂学生也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