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5年,在后梁皇宫,一个小男婴呱呱坠地。他的父亲后梁明帝,为他取名为“瑀”。

瑀,是指似玉、仅此于玉的白石,在古代用作于“杂佩”类的佩件,《诗经》有云:杂佩以赠之;寓意着“日后终成大器”。

带着这种期望,在无比优越的黄环境中,萧瑀逐渐长大,七岁之时就被封为新安郡王。小小年纪就已经贵为王爷,如果没什么意外,他会伴随着这种荣华富贵走完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那是正值乱世,他还没来得及好好思考以后是做一个闲散王爷,还是去创一番功业,后梁就已经覆灭。

取而代之的,是隋朝。他不再是新安郡王。不过虽然不再是皇族,但他的姐姐,被隋文帝选为次子晋王之妃,也就是后来的萧皇后,他依旧还是皇亲国戚。

虽然换了一个身份,换了一个地方,但好歹还是有着很高身份地位的人,也没有什么好不满的。同样的,要是没有什么意外,这个皇亲国戚的身份会伴随着他一生。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本来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当个混吃等死的国戚了,谁想到刚刚传到第二代的隋朝,居然也没用多久就覆亡了。

群雄逐鹿、打来打去,天下乱得不行。他的姐夫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他的姐姐也接连被人掳走。乱世之中,是时候要选择阵营了。

阵营选对了,以后最起码也能谋个安身立命之所,选错了,可能就活不过明天。幸运的是,他选对了阵营——选择加入跟自己有很深渊源的李渊。

选择了李家,他似乎已经摆脱了以往王爷、国戚的身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为李家统一天下,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正是因为这样,萧瑀才得以入凌烟阁,成为第一等的二十四功臣之一。

天下已经平定,李世民也顺利登极,做了皇帝。还是那句话,要是没有什么意外,萧瑀他就会以大功臣的身份,在朝廷按时上上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然后等着退休,回家安享晚年。

这样的人生,也是极好了的。可偏偏意外总是跟随着他,虽说被评定为大功臣,但他的生活却并没有因此变得很好,反而是遭到一次次的贬黜、罢官,甚至是夺爵,被赶出京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萧瑀的性格,很耿直,不懂官场的圆滑,或者说是懂,但不愿意圆滑,所以他跟同僚的关系很差,也因此经常惹得皇帝很不高兴。所以,在朝廷之上,他其实是很孤独的,在官场中没有什么人缘。

所以,人缘差、得罪人多,不讨皇帝喜欢,带来的结果被贬官。

先是因为忤逆圣旨,被废官在家;不久后,刚刚重回朝廷,拜特进、太子少师,又因为跟侍中陈叔达在朝堂上争吵,被唐太宗免官,以树立威仪、杀鸡儆猴用。

到了第二年,朝堂争吵的事情算是过去了,被朝廷征为左光禄大夫,兼领御史大夫,再次重回朝廷,但没用多久,就因为觉得皇帝不肯采纳自己的建议而怅然若失,最后被罢御史大夫,改为虚职的太子少傅,无法再参与朝政。

之后重新被任用,总算是过上一段较为安稳的日子。安稳,不代表没有事情发生,只是这个时期没有爆发而已,到了贞观十七年,君臣之间的矛盾终于彻底爆发。

唐太宗特别下手诏说到:“瑀乃端然自应,请先入道,朕即许之,寻复不用。一回一惑,在于瞬息之间;自可自否,变于帷扆之所。乖栋梁之大体,岂具瞻之量乎?朕犹隐忍至今,瑀尚全无悛改。宜即去兹朝阙,出牧小藩,可商州刺史,仍除其封。”

简单来说,就是“萧瑀你一直说自己想出家,但前面刚说完,后面就反悔,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没有丝毫要悔改的意思;我作为大唐皇帝,实在忍不下去了,现在要将你逐出京城,贬到穷乡僻野,去除你的封号。”

如果这时候萧瑀还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那么被贬几年也没什么,凭着跟皇帝的交情,自己的功劳,不至于因为一些并不算很严重的事情,而一直将他放逐到京城之外,过几年也就回来了。到时候该吃吃该喝喝,不是大问题。

问题在于,被贬出京城、夺取爵位的时候,萧瑀已经70岁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年人。试问一个年老体衰的老人,如何经得起这样的折腾?

然而,更令萧瑀受到打击的,是他姐姐萧皇后的去世。

从后梁皇族,到大唐功臣,萧瑀的家人一个个地都变成了一抔黄土,始终还随着他的,就只有这么一个姐姐。在他被贬出京时,萧皇后也已经是个80多岁的老人,听闻自己的弟弟又一次被贬,还是被贬出了京城,赶到了穷乡僻野,心里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烛残年之躯,受不起如此大的打击,萧皇后自此一病不起,最后撒手人寰。

姐弟情同此心,萧皇后的去世,令本来心高气傲却遭受被贬出京、贬官夺爵打击的萧瑀,感到了无比的悲痛,和无尽的孤独凄凉。忍受了太多的心,此时终于被彻底击碎了防御。

心里没有一股气,人就很难好得了。即便萧皇后去世时,萧瑀已经被恢复了爵位,还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又加“特进”,但对于萧瑀来说,这一点都不重要。

他病倒了,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在姐姐萧皇后去世三个月后,他也追随者姐姐的魂魄而去,离开了只剩孤独、寂寞和悲伤的人间。

从此,再也没有人可以贬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