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响应郑州大学与三门峡卢氏县校地帮扶号召,助力卢氏县脱贫攻坚之路,近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文化扶贫,携手攻坚”卢氏县文化历史资源调研队来到三门峡卢氏县,通过走访当地红色历史遗址遗迹,调查当地红色历史资源开发状况,以期整合当地资源,助力卢氏发展。

本次调研过程中,同学们来到了卢氏县官坡镇的沙沟村与兰草村,重走红军路,感受中国魂。调研当天,在微濛的小雨中,队员们乘坐班车一路颠簸,前往目的地。仅仅乘车,就足以感受到山路颠簸,阻碍重重。一路的景致渐次变化,山路取代平地,砖瓦取代高楼,绿荫和田野铺展开来,原先远处山脉轮廓陡转清晰,巍峨拔地,满目苍翠。从卢氏县城出发,我们深入乡村,去探寻深山中被掩盖的那段历史。

重叠的脚印,交错的时光,传承的信念

八十多年前的此处,官坡镇沙沟村,红二十五军曾在此处走过。

队员们顺着山路走过去,漫山林木,路的一面是零星的居户,砖石垒建的房屋诉说着年代的久远,其间夹杂着片片散落的田地,作物正在其中生长,此时还未到收获的时节,田地里有玉米、萝卜、花生、大葱等作物,从其根茎之状貌很难去辨认,于是猜测这些正在生长的植物究竟指何,与遥远的家乡记忆相呼应,便成了同学们路途中的一大乐趣;路缘山盘绕,因而其另一面是陡限峭壁,中有野草小花,从缝隙中伸展出来,清新可爱,石壁上有后人涂刻于此的“长征”、“红军路”等字样,一方面映证着此处确是红二十五军行涉故地,一方面为同学们的前进指明方向。

队员们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重走红军路。

队员们走的路程,道路已翻新,可使人平稳通过,只有山势的起伏,忽而上下的陡或缓,让人窥探到当初红军长征的不易。如今的我们很难再去想象其行军条件之艰苦,其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于此一段怀着如何的心情,有怎样的担忧和崇敬,牺牲与损失如何,又在这一路之中有何种思绪萦怀。这些仿佛都早已随着时间淡去,却又像从未离开。

“大爷,麻烦问一下红军路是顺着这边一直走吧?”

“啊是是,你们就顺着这边,估计还有二里地,就一直通到省道上了……这路远啊,要不恁进来喝点水啊。”在到达官坡镇沙沟村之后,乡亲们对于同学们的到来既感到好奇又十分欢迎。在知晓来意后,村民们为同学们热情地指路,又与同学们拍照留念。

八十年前,当红军扛着革命的旗帜到这里时,可曾遇见如此一般淳朴而热情的关怀?当他们在围追堵截中浴血突围时,狼烟战场上可曾有野花为他们绽开?当胜利的曙光尚未照耀这片土地时,可曾憧憬过现在的碧树良田?

我们站在曾经的长征路途上,路上安安静静只有风声和鸟鸣。处的是穷乡僻壤,偏又觉国泰民安。一步一步,恍然间时光交错,脚印重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是当年他们也能吃上这样的饭就好了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在中午时分,卢氏县调研小分队再向官坡镇兰草村进发过程中途经红军广场。远远望去,中国共产党党旗的雕塑姿态飞扬,旗下碑文刻写红二十五军简介,其一侧立起一段窄墙,砖瓦屋檐之貌,红色的大字醒目地标示着“三门峡公路 红军广场”的字样。

调研小分队在红军广场前合影留念。

广场旁边有一个露天餐馆,设施简陋。当天有一队参加红军纪念活动的人,灰色军装打绑腿,穿戴成红军的模样,在广场缅怀过红二十五军后在此用餐。此时正是饭点,然而距离下一个目的地仍有一段距离,卢氏调研小分队的队员们饥肠辘辘,旁边饭菜的香味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大家的食欲。碰巧这场活动的组织者、卢氏红协的于娟老师热心地为我们张罗,在她的帮助下,同学们无需再耗费时间精力奔波,在红军广场一侧随队一起享用了“红军餐”作为午饭。

当年红军餐的三大“主角”是红米饭、南瓜汤和秋茄子。虽然如今的“红军餐”有意效仿当时,却早已不是当年菜色。土豆炒豆角、辣炒白菜、香辣豆腐、炒青椒,配以手工玉米面馒头和红豆玉米粥,虽然味道可口,却早已“名不副实”。吃饭时餐馆里悠悠放起红歌: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身边来来往往都是穿着灰色军装的人,手里捧着粗瓷碗。恍然间竟令人生出时光重叠的感触。一位同学不禁感叹道:“要是当年红军也能吃得这么好就好了!”

忆苦思甜,确是难得,但仅仅情景模拟求其形似,其中种种苦难艰辛确是如今的我们所无法知晓的,既有惋惜遗憾,但也足以引发深思。此时广场艳阳高照,红歌在广场上嘹亮地响彻,青草葱葱,远处小亭依稀人影,同学们与群众们对于红二十五军的缅怀在这顿露天的简餐中,在这响亮的红歌声中,已然深深地烙进了心底。

是种子,是希望

坐落在兰草红军小学是河南第二所红军小学,学校“河南省卢氏兰草红军小学”的校牌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自题写的。卢氏县调研小分队到达兰草红军小学时,孩子们子放了暑假,因此学校里面的人并不多。

调研小分队成员聆听工作人员讲解。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就建在这所红军小学里,该纪念馆是当年红二十五军从豫入陕时,吴焕先、徐海东等将军办公、居住的地方,旧址现存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12间,东西厦房各3间,保存基本完好,另存有部分照片、床铺等珍贵革命史料。

红漆的木门随着“吱呀”一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和副军团长刘志丹三位革命先烈的铜像。他们眼神肃穆,面容坚定,注视远方,如有隐忧却又像在憧憬。我们跟随着讲解员,聆听他们在艰难岁月中的坚韧不屈。

当小学开课的时候,站在纪念馆的院子里,朗朗书声是不是也会穿过矮墙飘进来?八十年前几间房子里的挑灯不眠,八十年后屋子外面宁静祥和的校园,学校和遗迹,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仿佛就在这里形成一种奇妙的交叠。是实现的愿望,是欣慰的结果。

浅蓝色的教学楼上,“托起明天的太阳”几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毛泽东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但愿这颗种子也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每个与此驻足的人心中生根发芽。幼儿总会长大,青年也总会老去,可人生易老,精神却能永垂不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长征离我们很远,却又离我们很近。我们上山入乡去探寻那被掩盖的遗迹,让那段遗落的历史再次被忆起。历史如歌,应有后人传唱至今;意志如焰,我辈便都应做薪薪相传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