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微博上演了一场流量大战。

7月16日,一篇名为《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众自称“老阿姨”“老叔叔”的大龄杰伦粉丝纷纷打开微博“被迫营业”,从零开始学习“打榜”“做数据”等技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日上午8点,周杰伦在微博超话中从17位冲到第2位。再历经16小时激战,周杰伦超话终于超过长年霸榜的蔡徐坤,成为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董赢得“打榜大战”,让不少人松了一口气。毕竟,作为有不少优质作品傍身、承载着80后90后集体青春回忆的周杰伦,远比那些名字四处翻飞却鲜有作品可陈的所谓“顶流”,更值得这样一场胜利。

不过,透过这场榜单之争,也让人看出流量之虚妄。

先看两位明星,一位干脆连微博都没有开通,另一位则是流量明星的典型代表。去年8月,蔡徐坤在微博上发布新歌,仅十几天后便获得了超过一亿次转发,相当于每3名微博用户中,就有1人转发其微博;今年上半年,承包了2018年微博转发量TOP10榜单的蔡徐坤,被央媒揭露有大量粉丝用流量明星应援类APP“星缘”为其“抡博”刷量。

再看两方粉丝,一方是训练有素、组织有序、严阵以待,誓言要“让那个所谓的前辈家看看谁才是真真的顶流”;另一方则是完全不同的画风:业余中老年选手们“无组织无纪律”,纯凭自发参与,许多人还沉浸在刚刚学会“打榜”的兴奋感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量与战备对比如此之鲜明,这位“顶流”仍在短短几天内遭遇了“滑铁卢”,这确实见证了周杰伦的号召力,同样也证明了一个赤裸的道理:数据纯人造,根本不靠谱。成也数据者,极容易败也数据。

早有文化学者指出,每一个媒介奇观的背后都是娱乐经济。巨大的明星流量身后,往往也隐藏着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一门充满利益诱惑的生意。以极端情况而论,如果一位无作品、无特点的普通人在刷量上大肆投入,恐怕也可以分分钟成为某些人引以为傲的“顶流”。此番,周杰伦未发任何新作品,甚至未有任何新动态,便获得了前所未有流量支持,这本身也证明了以流量衡量一切的错误之深。

诚然,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流量数据确实可以作为明星是否受欢迎、作品是否有热度的参考之一。但如果唯流量、唯数据,如果让商业逻辑战胜一切,那么无疑就是一种跑偏,是在形成错误的“风向标”。流量明星及其作品备受追捧,实力派、好作品却默默无闻,长此以往,必然催生演艺圈的逆淘汰现象,让优秀的演员与作品皆日渐稀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杰伦及其粉丝赢了么?恐怕并没有。他们与蔡徐坤一较高下,其实是对流量逻辑的一种服从。本来置身事外的群体,毅然决然地加入大战,这正是一种警示:愈演愈烈的流量逻辑面前,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淡然处之。正如许多人担忧的那样:如果周杰伦也要靠数据来证明自己,那么王力宏、张惠妹以及“四大天王们”,是否都需要加入这局游戏?

在“流量为王”的廉价流行文化面前,除了平台策略以及流量本身,所有人都会是输家。撇开流量泡沫、选择优质实力,应该成为更多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