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灵魂,关云长、诸葛亮、刘备、曹操、司马懿……每一个人都有代表性的故事,和标志性的特征。
然而,三国的时间虽短,可却十分精彩,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难以计数,因此《三国演义》也不可能将所有人都考虑进去,因此,有一些本来很有实力的人,在演义里就着墨不多。
巧设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的司徒王允,便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在《三国演义》里,司徒王允是一个有心匡扶汉室,但智谋却不足的老臣,以至于最后不得不借助美色的力量,终于杀死了董卓,可到最后,却成为真正开启群雄割据局面的楔子。
真实的王允,其实人生还要更精彩。
王允出生于山西祁县的一个名门望族,从小就展现出了不凡的才学,和异于常人的天资。更令人觉得厉害的是,他不仅仅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还能够领兵打仗。
因为他从小就仰慕卫青霍去病,因此一直都坚持习武强身。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他成为了一个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以至于时人称誉他“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在他初入仕途时,恰好刚上了黄巾之乱,王允获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初次领兵,王允并没有任何生涩的表现,而是充分展示了多年坚持打造出来的文韬武略,每战之前,他都会充分征求从事和普通士兵的意见,并设计出周密的作战方案。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披坚执锐,很快就将豫州一带的黄巾军彻底击垮。
可惜的是,那时汉朝已经走到了末路,朝纲败坏、宦官当道,王允虽然立下了战功,却因为检举宦官头子张让私通黄巾军、出卖军事机密,而屡次被陷害下狱,险些就死在狱中。
在狱中之时,有人劝他好汉不吃眼前亏,向张让服软赔罪,以保全性命,可王允毫不犹豫严词拒绝了。他的部下为了让王允少受折磨,找来一杯毒酒,想让他服下,可这时王允展现了一个士大夫应有的气节。
王允一把夺过酒杯,言道:“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不过幸好后来三公共同求情,才终于没有冤死狱中。
后来董卓进京,祸乱天下,已经位列三公的王允,为了寻求机会除掉董卓,不得不假装顺从,实则暗中筹备力量。
先是想通过掌握一定武装力量,对董卓形成包围之势,只是因为董卓有了袁绍这样的前车之鉴,而对王允的一系列保举推荐产生了怀疑,致使计划无法实施。
尔后,王允想借登台祭祀祈雨之机,通过安排内应,里应外合的方法,出其不意地诛杀董卓。
王允看中的内应,就是吕布——一方面,吕布是护卫董卓的随从侍卫,勇猛过人;另一方面,董卓与吕布早有矛盾,比如董卓就曾因为一件小事,竟将手戟向吕布掷去,幸亏吕布身手敏捷才没有被打中。
再加上,王允和吕布关系不错,吕布又与董卓的侍女私通,害怕东窗事发不得好死,于是将自己的担忧告诉了王允。
一个苦于没有内应,一个担心被董卓杀死,两人一拍即合,诛杀董卓之事就正式开始实施。
接下来的事情,《三国演义》就描述得很详细了:董卓被伏击,吕布亲手刺死董卓,除掉了一大祸害。
只不过,汉朝已经无可救药,虽然诛杀了董卓,可也不过是将灭亡的时间往后推延了一点。再加上,王允自诛杀董卓之后,心态发生了变化,决策上连连失误,最后导致了西凉军攻入长安,自己以身殉难的结局,留下了一段悲凉的话:
“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