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是《三国演义》里的一句评语。就小说而言,凤雏当不起这个评价,而卧龙绝对名副其实。

跳出小说,回到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这样的一种观点:三国谋士如云,大抵上获得的评价与实际的表现一致,唯独是“武庙十哲”之一的诸葛亮,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观点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的地位和评价,其实是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宣扬忠君思想,对人民进行控制而强行抬高;就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和取得的功绩而言,他并不算十分出色。

一句话说,诸葛亮搞内政很厉害,但作为军事名不副实。

不管这种说法是真的这样认为,还是为了哗众取宠,我们都可以从生平的事迹来看一看,诸葛亮作为军师,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

首先是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尽管三分天下并不是诸葛亮最先提出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不是别人告诉他的。因此,就从隆中对来看,诸葛亮的战略谋略水平极高,已经是当世一流的行列。

理论说得再好,也要实际来证明,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初出茅庐,作为军事的诸葛亮第一次体现其水平的,是一句话拯救了刘表的长子刘琦。

身处权力争夺中心的刘琦,一直都在为如何自保而无计可施,然而诸葛亮的一句“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就将他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这不正是优秀军师应有的表现吗?

刘备被曹操追到了绝地,此时正是诸葛亮定计联合孙权,并一苇渡江说服江东君臣,最终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这几件事情,诸葛亮作为军师是十分出色的,尔后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总理蜀国军政事务,此时已经不能再说他是军师了,而是统帅。

作为统帅,他的谋略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先是南征,“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接着开启了数次北伐的序幕。

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只是因为错用了马谡而导致失败。这里可以说诸葛亮用人不当,但无碍其谋略。

第二次北伐,“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第三次,“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最终目的虽然远远未达到,但小有收获。

第四次,“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与司马懿相持百余日,未有建树而患病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一系列的战役中,基本上都是获得了胜利。数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和第五次,都取得了胜利,尽管只是战役上的而非战略上的,但不掩盖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因此,我认为诸葛亮作为军师时完全名副其实的。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