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美猴王可以说是《西游记》极为精彩的一个故事,也是如今被讨论最多的情节。只不过奇怪的是,讨论的点并非是基于故事本身,而是凭空臆测出来的一个观点——“真假美猴王”里最终被打死的,不是六耳猕猴,而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我觉得,提出这种观点的,大概率是在哗众取宠;支持这种观点,不必说肯定不读原著。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种观点,只要稍加读一读原著,就知道是毫无根据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妨先来看看,支持这种观点的,所谓的“证据”。

孙悟空是须菩提的弟子,如来佛祖跟须菩提素来不合,因此早就看孙悟空不顺眼,不可能真的让他成功到达西天,所以设下陷阱,除掉孙悟空。

六耳猕猴“知前后,万物皆明”,既然都知道去到如来佛祖面前,会被打死,又怎么会还傻乎乎地跑过去等死?所以,被打死的只能是孙悟空。

孙悟空向来叛逆,天上各路神仙苦其久矣,要不是因为他本领大,佛教根本不可能启用他,既然现在有一个本事一样的六耳猕猴,那孙悟空就没必要再留着,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将他除去。

真假美猴王之前的孙悟空,根本不怎么听唐三藏的话,要不是有紧箍咒,根本制服不了他;但真假美猴王之后,那是叫服服帖帖,一点都不像之前那样。由此可见,当时死的是孙悟空,活着的是六耳猕猴。

大体上的“证据”就是这几个,不用细读,都已经知道没有一个站得住脚。

比如说第一个,“须菩提和如来”不合的根源,竟然是另外一部小说《封神演义》。先不说能不能用毫无关系的一本书去印证另一本书,就算能,《封神演义》的成书时间也晚于《西游记》,难不成吴承恩还会穿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比如第二个,就更加不靠谱。按照如来佛祖的解说,六耳猕猴只是具备知晓前因后果的能力,却无法进行改变。也就是说,纵使六耳猕猴知道自己的下场是怎样,也没有能力做什么。

回到原著当中,以上的四种“证据”就更加不足采信了。

真假美猴王故事的开始,是“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这一章回,里面讲到“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师徒都面是背非”,章回最后,写的是“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这些毫无疑问是铺垫。

到了“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开始回应上一回的铺垫,中有写到唐三藏驱逐孙悟空,而孙悟空也想着脱下金箍,回到水帘洞的情节,回应了“不睦之心”、“神无定位道难成”。

紧接着,真悟空待在普陀崖,而假猴王登场逞凶,师徒四人的矛盾上升到顶点。同时,也设下悬念——假猴王真身是什么?为什么要假扮孙悟空?为什么要去取经?为什么和真悟空一模一样,连本领都丝毫不差?假猴王为什么早不出来晚不出来,偏偏这个时候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下一回,是“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这一回就一一揭开设置的悬念。

在这一回中,有一个词是反复出现的,就是“二心”,比如标题,又比如“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这说明什么?在书中,孙悟空也常被称作为“心猿”,那么,此处的的二心,其实就是指两个“心猿”。

如来佛祖后来的话,也证明了这一点,说的是“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

但这也还并不能说明什么,毕竟真假美猴王一模一样,说是两个“心猿”也没什么奇怪;但到了后面,有这样的描述:“师徒们拜谢了,菩萨回海,却都照旧合意同心,洗冤解怒”。

以及最后的一段话:中道分离乱五行,降妖聚会合元明,神归心舍禅方定,六识祛降丹自成。

从一开始的“心有不睦、面是背非”,到后来的“合意同心”,促使这个变化产生的,正是假猴王。没了假猴王,师徒再无嫌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假美猴王,从头到尾,讲的其实是唐三藏师徒四人出现嫌隙,孙悟空产生二心,一番纠缠之后,孙悟空消灭了二心,师徒重归于好的故事。再概括点来说,这是取经路上,八十一难中的一个重大难关,如果不能克服,取经就宣告失败,就如同唐三藏在女儿国所经历的“情关”一样。

所以,根本没有什么阴谋论,也没有什么设圈套。如果真要找一个点来研究,还不如想想六耳猕猴是不是孙悟空的“心魔”,因为如果不是,有许多问题是难以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