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各种选择,也会因为不知道如何抉择而发愁。比如我妈,每天问我们最多的问题是,“晚饭想吃什么?”如果我们不告诉她答案,她就不知道做什么好。

不仅我妈这样,我周围的很多人这样,就是在孩子身上,也特别常见。

带孩子去吃饭,孩子会纠结,点哪一道菜呢?带孩子去买书,孩子会纠结,选哪一本更好?甚至只是买一个笔记本,孩子也会纠结,选哪种款式的,横条的?格子的?选哪个颜色的封面,红色的?蓝色的?尽管我们不想承认,可孩子的生活中的确充斥着各种纠结。这说明,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选择困难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选择困难症?

选择困难症,也叫选择恐惧症,是指害怕、甚至是逃避选择的情况。有选择困难症的孩子,在面对选择时,会觉得特别艰难,无法理智地做出让自己满意的决定。

如果同时面对的是几个势均力敌的选项,孩子可能就会表现得犹犹豫豫,觉得哪一个选项都好,可哪一个选项又都不尽人意。

哪怕到了最后,因为时间或者其他条件的限制,孩子被迫做出了选择,也是充满不自信的。一旦选择的结果没有达到目标,就会后悔、自责,从而更加害怕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择困难症对孩子有什么危害?

孩子独立前,面对选择有困难,坏处还不是很明显。因为选择的范围有限,而且有家长在旁做参谋。比如,最近高考生的高考志愿填报问题,就是家长在帮着出谋划策,甚至请专家来帮孩子做决定。

可是,如果一直代劳,等到孩子长大成人后,可能会因为畏惧选择而放弃,或者是把选择权交给别人,让别人做决定。那么,影响的可是孩子一生的命运。

我认识一个特别极端的人,把各种做选择的权利都交给了别人。吃午饭时,让同事帮忙选菜单;出去玩时,让旅行社帮忙选目的地;在公司受了委屈、考虑要不要跳槽时,在问答上询问网友;甚至是遇到了喜欢的女孩,也去咨询婚恋专家,自己要不要去追求……

在他看来,好像只有别人的选择才是对的,哪怕他对这些人毫不了解。这种生活让人同情,也是我们希望孩子避免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会产生选择困难症呢?

选择困难症的危害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为什么会产生选择困难症呢?只有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引导孩子践行。

通常来说,孩子产生选择困难症的原因往往是以下3点。

1. 家长过分控制,孩子丧失选择意识和能力

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不知道什么样的选择是对他最有利的。于是,便代替孩子做决定:小到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看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大到去哪里上学、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

而有些家长看上去比较明智,会给孩子选择权,可是,一旦发现孩子的选择符合自己的想法,就会否决孩子的选择,给孩子设定选择范围,设置“霍布森选择”陷阱。

霍布森选择,是指从事马匹生意的英国商人霍布森,提出买马的人可以在马圈的出口处自由挑选马匹,或租或买,价格都很便宜。

可实际上,由于马圈出口处的门很小,高头大马根本出不去,大家买走的都是霍布森本人想卖的瘦马。

我们也是如此。比如,答应给孩子买零食,并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孩子选择了棒棒糖,我们说:“这个太甜了,吃多了对牙齿不好,换一样。”孩子转身拿起了薯片,我们说:“这个是油炸食品,吃多了不健康,换一个。”孩子放下薯片,拿起了一个冰淇淋时,我们又说:“今天天冷,吃冰淇淋会拉肚子,你拿其他的吧。”

结果,在我们的一再否定下,孩子变得犹犹豫豫,不知道选什么好了。我们则很生气,责怪孩子:“买个零食都不知道如何选择,真没有主见。”

这两种行为,导致孩子的选择机制没有被激发出来,或者对自身的选择能力产生了怀疑。当独自面临着选择时,就无法做出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面临选项过多,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选择

如果说我们小的时候,苦恼是物质匮乏、没有太多的选择;那么孩子现在的问题,就是物质太丰富,选择的范围太大,不知道选择哪一个是好。

其实,这与孩子自身的能力水平无关,哪怕是我们大人,在面临选项过多时,也会出现决策能力下降的情况,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加州理工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有时会遇到“选择过载效应(Choice Overload Effect)”,在面临太多选择时,它会削弱人们的决策能力。

在实验中,志愿者们需要做 3 次决定,从6、12 和 24 张照片中挑一张印在商品上,研究者则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作为对照,志愿者还会再看一次这些图片,但不需要他们选择,由电脑随机挑选。

结果显示,志愿者在做决定的时候,大脑需要评估工作量(需要费多大劲)和收益(获得怎么样的结果)的两个区域,在选项为 12 时,活跃程度较高,6 或 24 时较低,电脑随机选择时则没有这样的活动。

当然,12这个数字并不是固定的,因为每个人的理想选项的数量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据此得出结论,当选项太多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失去自己的判断与抉择能力,无法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赋予选择过多意义,害怕承担后果

有些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选择困难不是因为选项多,也不是因为不了解选项,而是因为每个选项的得失都势均力敌,没有哪个更好,哪个更坏,所以选择变得更加艰难。

比如,午餐是吃汉堡炸鸡,还是吃炒菜米饭呢?汉堡炸鸡味道好,但是热量高;炒菜米饭天天吃,但是似乎更符合身体需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这些只是生活小事,但是在这个提倡“选择先于努力”的社会,孩子们在选择前,很容易过分夸大事情的影响范围,赋予选择过多的意义。

比如,一有些家长会强调事情的重要性,借此激励孩子认真对待。但是,孩子却因此陷入焦虑中,“先学语文还是数学?”“穿黄色衣服会不会影响考试发挥?”“我不参加比赛,老师会不会认为我不努力?”……

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选择,害怕承担后果,所以孩子开始下意识逃避选择,迟迟不敢行动,甚至是希望家长或者是别人能代替自己做决定。

但是,问题总会有需要面对的那一刻,不管是自己草草做出一个选择,还是由别人替自己做出了决定,从长远来看,受害的最终还是孩子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帮助孩子战胜选择困难症?

1. 做决策之前,帮孩子确定目标

在做一件事之前,如果孩子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在面对选择时,就会失去判断的标准,会觉得所有的选项看起来都不错,不知道该选择哪个。

比如,有的孩子在挑选笔记本时,面对颜色众多、用途各异的本子,特别容易挑花眼。可能在货架前比较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想好挑哪一本。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提醒一下孩子,自己买笔记本的目的是什么?是想做错题集,还是想画思维导图?是想做笔记,还是想做手账?然后根据孩子的目标进行选择。

在孩子面对其他选择时,也很容易混淆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因而很容易在各个选项之间纠结。此时,提醒他回头看看自己的目标,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要被选项的表象所迷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降低要求,接纳选项的不完美

有些孩子在面对选择时,将自己的标准定得特别高,会用特别挑剔的眼光、特别“完美”的标准去看待每一个选项。虽然本意是想找到一个完美选项,但最后却发展成了带着批判去寻找每个选项的缺陷。

面对要求比较高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家长有必要让他们明白,选择是为了继续进行下一步行动。如果一直用“要选就选最好的”这个标准来进行选择,那么只会导致选择一再推迟,迟迟无法行动。

所以孩子需要做的,是降低自己的要求,接纳选项的不完美,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各个选项的优点,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转换,可以帮助孩子克服选择的焦虑,也能让他在选择的时候,更加理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适当收集信息,给自己限定最后期限

通常,一个人做决定的过程是这样的:收集必要的信息——分析信息——做出决定——展开行动。但是有选择困难症的孩子可能会这样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犹豫不决——收集更多信息——继续分析——更加犹豫,不知如何选择。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不喜欢不确定性,而孩子又希望通过搜集更多的信息,做出更确定的选择,但是,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研究表明,在面临太多选择时,人的决策能力会降低,反而会更加难以抉择。

相应的对策是,让孩子给自己设定最后期限。这个期限,可以是做出选择的最后期限,也可以是做选择的时间,一旦到了时间,就必须停止。

比如,兴趣班二选一时,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周一早上上学前,要做出决定。”或者一家人外出吃饭时,可以让孩子在拿到菜单的三分钟之内,选好自己想吃的东西等。

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可能有点难度。但是通过这个过程,孩子能更看重信息质量,而不是数量,能节省时间、精力,还能额外获得掌控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把选项列出来,推演利弊

有时候,孩子无法立刻做出选择,是因为对各个选项所带来的利弊并不清楚。此时可以要求孩子把所有选项全部列出来,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演,看一下哪些是自己可以接受的。

把选项列出来的好处有两个:一是可以更直观、清晰地看出自己有哪些选项,避免出现自己以为选项之间差距很大,可实际上,并没有明显差异的情况出现;二是可以逐个进行想象,想象自己做出决定后,可能出现的结果。

比如,当孩子纠结周末是和家长一起自驾游,还是去参加同学的生日会时,就可以让他把选项的优缺点都列出来,思考是否可以接受。然后,想象做出决定后的结果,感觉哪个结果比较好,就可以选择哪一个选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在世,终归是要面对各种选择的。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接受,都是一种选择。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的是,一旦做出了选择,就要接受由此带来的结果。

选择只是一种选择,不能证明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觉得选择错误,就及时改正,没有必要因此而自我否定,甚至固守错误。

希望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能够培养出积极选择的能力,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正确选择,收获满足和幸福。